10月15日下午,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 P. Richards教授受聘担任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客座教授,研究生院教务长苏刚为 Richards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苏刚对Richards教授接受聘请表示感谢,并祝愿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所与研究生院的合作继续深化。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王昌燧教授感谢Richards教授长期以来对科技考古系科研工作的支持,近年来的合作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今后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者的合作必能不断深化并取得丰硕成果。Richards教授对受聘担任客座教授感到非常荣幸,并表示非常乐意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聘任仪式结束后,Richards教授与在座师生开展了学术交流,双方希望随着合作的深入,取得更多的成果,从而推动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9月27日,在武汉植物园2号会议室举行我园新一届研究生会的竞选大会。出席会议的有研究生人教处蔡小丽老师、上一届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以及参与竞选07年度研究生会的同学。会议由蔡老师主持。
 
会议首先由上一届学生会主席宋驰代表上一届学生会作工作报告,他回顾了一年来学生会工作的点点滴滴,诚挚的总结了上一届学生会工作经验和不足,并希望新一届学生会做得更好。接着候选人逐一上台亮相,作了自我介绍和竞选演讲。
 
最后在自我推荐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竞选和表决,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新一届研究生学生会(以下简称研究生会)正式成立。蔡老师对上一届研究生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并寄予新一届学生会成员继承发扬研究生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奉献”的精神,筹划、组织与研究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或者研究)相关的活动,代表武汉植物园全体研究生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园研究生会积极参与我园的民主管理,建设研究生与各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沟通的桥梁,努力维护研究生的权利和利益。
 
本届研究生会设主席、副主席各一名,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文艺部、生活部和体育部六个部门,并设置了研究生会公用邮箱,接受广大教职员工和研究生同学的建议或意见,以获得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新一届研究生会将继续秉承上一届研究生会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精神,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广大研究生在积极做好科研课题工作、争取出色完成学业的同时,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学术、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活跃科研氛围,成为同学们信赖的带头人和代言人。所有研究生会成员将按照自己的承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其所能,用其所长、团结一致、积极进取,以服务全所研究生为己任,以奉献自己的青春为自豪,力争把这届研究生会建设成为一个务实、高效、创新的集体。
 

2007年9月21-22日,金秋送爽,在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会的精心筹备下,我站全体研究生赴河北易县狼牙山接受为期两天的爱国主义教育。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西部,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于世。带着对五勇士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近向往已久的狼牙山。远看狼牙山,一座座山峰傲然挺立,直插云霄。那顶天立地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壁立千仞、充溢着阳刚之美的大山,与五勇士当年抗击日寇、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竟是如此契合。
 
在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同学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导游娓娓道来当年八路军抗日的故事:1941年9月25日,在一场反围攻的战斗中,担负后卫阻击的五位战士为掩护部队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上棋盘坨下的牛壶峰巅,这里三面绝壁,异常险要。在弹尽粮绝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五名战士摔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同学们肃立致敬,心中默默记下他们的名字: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革命勇士为国捐躯的壮举,让我们永远怀念……
 
每位来到狼牙山的同学,都希望循着英雄的足迹登到山顶,体会那种回荡在山峦之间豪迈坚毅的气概。顺着东面的石阶登顶大约要两个半小时,一路上山花烂漫,绿树荫荫,山里很安静,但一块块裸露出来的利石仍然在提醒着人们,在祖国被侵略的时候,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捍卫尊严的殊死搏斗。
 
在半山腰,一块巨石上赫然拓着四个鲜红的大字:狼牙壮士!拾级攀登的行人,不论是正在保卫祖国的军人,还是担负国家明日兴亡的学生,抑或是奋斗在其他各条战线上的人们,走到这里,都会忍不住摸摸那巨石,纷纷留影,既是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也是引以自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记载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烙刻在一代代人的脑海里,成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焕发出坚韧不拔的斗志。
 
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红色大宇熠熠生辉。站在当年勇士跳崖处眺望,脚下是万丈深渊,远处错落着狼牙似的群山,山风吹过,眼前浮现出五勇士与日寇拼死血战英勇跳崖的一幕幕情景,耳畔仿佛听到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烈呼声,一种悲壮崇高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国家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那是需要多么坚定的信仰和多么巨大的勇气啊。到了今天,这种精神似乎已经融化在了群山之中,仍然震撼着无数后来人的心灵。
 
放眼四望,群山起伏,莽莽苍苍,松涛阵阵,如歌如泣。五壮士慷慨捐躯的民族英雄气概在山谷里回荡。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科研!
 

 
2007年10月12日,著名英国有机化学家、科技考古学家Richard Evershed教授,应邀到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与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并作 “来自史前人类社会的分子与同位素信号”(Molecular and isotopic signals from Human prehistory)的精彩讲座。全校相关院系近百名师生听取了报告。
 
Evershed教授先举一例,在古代陶器残留物中检测出的几种化学成分,表明其中一种来自英国的野卷心菜;直观的展现了生物化学标记物的作用,以及研究古代残留物的核心方法是——从考古样品中提取特征化合物,并找出与动植物的对应关系。
 
在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中,从分子层面提取信息的分析对象,包括脂肪酸、长链烷烃和蜡等脂类物质。结合Evershed教授研究小组的工作,他具体介绍了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考古有机残留物的分析实例。如从古代陶器残片、动植物组织等样品中,提取具有识别意义的分子和同位素信号。着重介绍了研究过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GC/C/IRMS)的实际运用。GC/MS主要用于分离分析残留物中复杂的有机成分,并确定它们的结构和含量。不同代谢途径会影响到稳定同位素比值,GC/C/IRMS能对分离出来的单体进行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被用来区分不同的动物脂肪,从而探讨古代饮食和农业的传播。
 
接着,Evershed教授指出,一些化合物在人工加热加工和埋藏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些新的化合物。这些新化合物同样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推断其来源,作为新的生物化学指标,来推断残留物来源。埋藏实验、食物蒸煮实验和动物饲养等模拟实验被用来验证这种推断,为化学与同位素信号与残留物原始物质的对应关系提供依据。
 
在座同学反应热烈,报告结束后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内容涵盖考古与科技分析的协作、样品采集、方法可靠性和实验技术等诸多方面。Evershed教授称赞同学们的问题很好,耐心地一一解答,跟同学们交流看法,并给出很好的建议。
 
报告从多角度展示了土壤化学在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中的作用,Evershed教授以他丰富翔实的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层次的讲解、风趣幽默的语言、敏感又严谨的学术思想,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ichard Evershed教授任职于英国Bristol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他的研究小组在有机残留物分析方面的工作成果丰硕,在科技考古届声誉卓著。研究内容包括陶器残留物分析,考古遗址土壤中的标记化合物,用GC/MS、GC/C/IRMS研究古代动植物的利用。
 

 
10月12日下午,美国著名科学家Lonnie Thompson为我们做了题目为:“热带气候突变的冰川学证据:过去、现在和未来”精彩的报告。中科院副秘书长谭铁牛为Thompson颁发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聘书。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参加报告会。
 
Lonnie Thompson,美国俄亥俄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全球变化和冰川环境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国际环境泰勒奖获得者。
 
冰芯,为人类了解地球历史的气候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报告系统地恢复了十支高海拔冰原的冰芯记录,提出了热带地区过去和现在气候突变三方面的证据。
 
作为全球变化和冰川环境研究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Lonnie Thompson系统展示了因温室效应、燃油尾汽排放等人为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并因此导致积极冰川的消退。从2000年至今,已有22%的冰层消失,全球气候变化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积极的行为该不容缓!
 
此次报告,论据充分、观点鲜明,意义尤其深远。会上,同学积极发言、提问,展示我们中科院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忧患意识,并将大会推向了高潮。
 
遥远的冰川封存了远古的历史,即将肩负历史的我们唯有把握今天,才能不断为这片美丽的大陆冲注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