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为依托的“中国科学院合成橡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这是近年来长春应化所创立的第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凸显了长春应化所在合成橡胶方面拥有的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在推进平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是中国合成橡胶的发祥地,也是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的诞生地。稀土异戊橡胶被称为“合成天然橡胶”,是替代天然橡胶最理想的大品种合成橡胶。基于多年的科研积累和良好的研究基础,长春应化所从战略重点上把合成天然橡胶-稀土异戊橡胶作为“一三五”规划中的“三个重大突破”方向之一。同时,为加速规模产业化,引进工程技术人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于2011年成立了高性能合成橡胶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平台持续支撑能力,加强工艺流程的研发能力,有效地增强了该方向的创新合力,为进一步开展合成橡胶科技创新奠定了重要平台基础。2013年该中心被批准认定为吉林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出国内首套万吨级稀土异戊橡胶生产技术工艺包,以此生产技术建成的3万吨/年稀土异戊橡胶生产装置与国际同类装置相比催化剂活性最高、能耗、物耗最低、三废排放最少的特点,所生产的稀土异戊橡胶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稀土异戊橡胶完全替代天然橡胶用于轮胎制造,对解决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目标是针对国家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大品种合成橡胶的重大需求,以提升我国合成橡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关键材料需求为导向,开展合成橡胶新催化剂、可控聚合技术、先进工程技术、高性能化加工等基础研究,为大品种合成橡胶自主生产技术和关键特种橡胶材料的供给和保障奠定基础。将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

   

8月29日下午,中丹学院在中关村教学楼N406举办了一场题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Beijing》的讲座。Lars Ulrik Thom为刚刚来到中国北京的丹麦学生详细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与现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适应北京生活。

来自丹麦的Lars Ulrik Thom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五年,来到北京也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历史文化爱好者,与朋友共同创立了Beijing Postcards,用明信片和老照片记录北京的现代历史。通过此次讲座,他结合自己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验向丹麦同学展示了一个丹麦人眼中的魅力北京。在未来的几天里,他也将带领丹麦同学领略北京胡同独特风景。 

据悉,中丹学院Introduction Week是一个传统项目,除此次历史文化讲座之外,Introduction Week还包括“串胡同”、“学汉语”、“赛体育”等一系列活动,这将会帮助中国和丹麦双方学生加深了解和沟通,开启他们未来精彩的学习生活。

8月29日,国科大2014级新生报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人文学院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组织师生为2014级新生报到提供志愿服务。

早在8月14日,人文学院学生主管孟令斌老师通过邮件、微信群、QQ群等渠道发出志愿者征集令,短时间内收到多名高年级学生的报名申请。最终由孟令斌、回艳强、张晓冰、邵鹏、刘敏、孙玉婷、朱雅婷等七人组成人文学院的迎新服务队,孟令斌老师负责统筹协调。8月26日上午,所有迎新服务人员在新生报到处进行了演练,志愿者们提前了解了新生入学报到需要办理的各项手续,同时确定了具体的分工安排。

29日早上7时许,人文学院志愿者统一穿着白色UCAS志愿服,提前来到报到大厅内。大厅内设有一个咨询台、七个报到工作台、一个党组织关系工作台、两个相片采集处、一个校园卡中心,十多个工作台整齐分布在两侧靠墙位置。人文学院的服务地点是第六个报到工作台,志愿者们各就各位,打开电脑、连上打印机,领取新生档案袋和安全常识宣传单,等候新生的到来。

8点刚过,第一批新生抵达雁栖湖校区。家长们在报到处门外看守行李,新生则手持校园卡办理报到手续:首先交验录取通知书、有效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后,打印新生的报到信息单,与档案袋、安全常识宣传单一并发放到新生手中,随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新生排队采集相片。

志愿者孙玉婷同学对报到手续十分熟悉,“同学你是党员吗?是否需要迁移户口?是党员的话请把介绍信交到隔壁的党组织关系工作台,迁户口需要出门右转到小白楼办理手续。”这几句话她对每一位报到的新生都要说一遍。朱雅婷同学还表示,有时候报到的新生人数较多,志愿者们会引导新生分散到其他工作台,避免造成拥堵和新生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

中午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增一教授走入报到大厅,迅速找到了人文学院的“大本营”,他关切地向志愿者们询问人文学院新生报到情况,并慰问了志愿服务迎新工作的高年级同学。据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晚上9点,六位志愿者分成了两组,一组负责上午和晚上,另一组负责中午和下午。

志愿者回艳强是2013级1班的班长,在迎新工作中他希望能把自己在新校区的一些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平时热心助人的志愿者刘敏也表示,非常愿意为师弟师妹提供帮助和服务。

2014年秋季新学期伊始,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了一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院党委副书记刘红雨老师,招生主管刘占良老师亲临迎新现场进行了指导。在刘占良老师和王洁婷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细致安排下,迎新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8月30日上午7点,随着新生陆续到达二公寓多功能厅,迎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报到当天,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通力合作,积极、高效地展开研究生新生报到工作。在报到台前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们认真审核新生录取通知书等材料,为新生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打印新生信息表,发放材料,并耐心地对学生和家长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新生们了解了报道的流程,在报到现场领取了具有生命科学学院特色的文化衫。刘占良老师还在现场给新生们讲解了文化衫Logo的含义,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8月31号晚上,迎新工作圆满结束。在这两天的迎新中,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和志愿者们饱满的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有序的安排,给家长和新生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学院的温馨,希望所有新生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8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田文、和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等一行来到新疆策勒沙漠研究站,亲切看望了在站工作的20多名老师和学生,并对策勒站过去30年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上午11点,白春礼院长走进策勒站,和科研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慰问。新疆生地所所长陈曦简要介绍了研究所在新疆10个野外台站整体布局的情况。策勒站站长曾凡江介绍了策勒站的区域环境、地理位置、研究方向、科技贡献等情况。白春礼院长还参观了水分诱导深根观测场,植物克隆繁殖观测区,引种区,气象观测场,绿洲防护林带配置研究场等。听取了一年生幼苗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幼苗根系生长和分布对不同潜水埋深的响应特征的介绍,这一研究对退化植被修复可提供理论参考。

最后,白春礼院长向策勒站全体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策勒站在沙漠化治理、生态修复、棉花高产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他指出,策勒站30年的工作紧紧围绕科学院的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面向科技发展的前沿。他对策勒站科技人员坚守沙漠,服务地方需求,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策勒县多年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策勒站许多科技人员、研究生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和酷暑,历经一年200多天的沙尘扬沙天气,敢于吃苦,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他鼓励策勒站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先行一步,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上,为科学院的年轻人树立好的榜样。

参加此行共同调研的还有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新疆分院院长、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张小雷、新疆分院院长傅春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