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日本早稻田大学Tetsuya Osaka教授来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在所期间,Tetsuya Osaka教授做客应用化学系列讲座,以“Recent Trend on Energy Storage in Japan and Our R&D Center for Future Battery Industry”为题做了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Tetsuya Osaka教授主要介绍了日本储能规划及技术的新进展。其中,在储能电池技术方面,他详细介绍了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材料、新体系及其电池评估方法等内容,并在会后与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Tetsuya Osaka于1974年获得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5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年受聘为早稻田大学教授。Tetsuya Osaka教授现任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教授、纳米理工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电化学会会长。他是国际著名的电化学家,历任日本电化学会、表面技术学会、国际电化学会、美国电化学会会长。迄今为止,他共发表论文900余篇,著作90余部。Tetsuya Osaka教授的专业兴趣为电化学、电池及电容器、纳米技术、化学及生物传感器、磁性材料及器件等。

8月1至17日,一踏进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办公楼二楼大厅及实验楼一楼大厅便会看见一个醒目的募捐箱,此次爱心募捐活动是为研究所王君汝同学发起的。王君汝是2010级博士研究生,此刻的她本应顺利毕业并寻求一份心仪的工作回馈父母、回馈社会,然而,她却不幸被肺癌缠身。现经医院确诊王君汝的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脑部,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近一年时间里,为了延续她的生命,整个家庭不仅经受着精神上的巨大痛楚,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使得整个救治过程寸步难行。 

见此,新疆生地所研究生部、研究生会及实验楼505办公室共同组织、策划了一场为王君汝献爱心的募捐活动。此次“爱心募捐”活动得到了新疆生地所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不仅在所的老师和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通过QQ群对王君汝同学表示关心,并通过银行汇款等方式送来了他们暖暖的爱意。王君汝同学曾属的中科院研究生院803班的同学们如今已在全国各地工作,但得知王君汝在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时,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能帮助王君汝一起度过难关。经过为期多天的募捐,研究所共筹得捐款32940元,同时2008级803班筹得捐款31000元。所有捐款已由所研究生部转至王君汝家人手中。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衷心祝愿王君汝同学早日康复,也衷心地感谢为她送来关爱的老师和同学们。王君汝在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上有了中科院师生的关心,她不再孤单。

 

8月12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从西北太平洋返航回到江苏江阴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这标志着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大洋35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圆满结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派遣祝普强、何震、孔范东3人参与了此航段的科考任务,主要负责“蛟龙”号本体控制系统技术保障及“蛟龙”号搭载的“龙珠”号微型ROV的下潜与技术保障工作。

本航段中,“蛟龙”号先后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获取了大量的生物、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等样品及一大批高质量的视频资料。沈阳自动化所“蛟龙”号控制系统保障团队全程对“蛟龙号”进行了技术保障,实现了其控制系统全航段无故障下潜,为取得大量科考成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外,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龙珠”号微型ROV还成功搭载“蛟龙号”开展海底作业。何震副研究员参与下潜并主操“龙珠”号,首次取得了“蛟龙”号海底作业影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

“蛟龙”号预计11月将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在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作业。该区域海底地形更为复杂,届时“蛟龙”号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精确导航与定点作业能力将发挥关键作用。

8月19日上午,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接待了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团参观。

高校学生们在研究生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心展厅。他们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了解我国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空间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他们走进子午工程数据中心和子午工程运行中心,实地了解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子午工程,与技术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体验空间探测与成果展示的科技魅力。

随后,高校学生在九章大厦A418与空间中心师生进行交流座谈。座谈会的内容主要围绕学习方面,形式以问答式为主,在考研求学、专业选择、是否读博等方面展开讨论。现场气氛轻松活泼。

本次座谈会空间中心的师生们既向高校学子展示了中心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科技魅力,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答,高校学生通过此次座谈会都对空间中心乃至我国的空间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8月1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第345卷第6196期上,英国萨里大学教授高扬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金国合作发表了题为China's robotics successes abound (中国机器人成就斐然)的研究报告,对中国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述。

该文盛赞了中国机器人技术40多年来取得的进展,特别是近些年中国机器人在空间探索、深海探测、灾难救援、南北极科考等极限环境任务中进行了成功应用。文章重点点评和引用了沈阳自动化所在机器人领域的多项科研成果,如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玉兔”号月球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灾难救援机器人、南极和北极科考机器人等。该文进一步指出,面向未来深空和深海的应用,中国研发的机器人还面临着环境适应性、系统可靠性、作业自主性等方面的挑战。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机器人研发过程中,高性能机电器件较严重依赖进口,极大制约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长远发展,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和加强国际合作将是提升中国机器人技术未来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此次高杨和刘金国合作发表的这篇文章被刊登在Letters栏目,该栏目主要刊登较短的研究报告,讨论该杂志上已发表的内容或当前社会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文章的刊发表明中国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