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赤:以我最大的努力为中科院培养出更多的文艺人才

  • 余宇 王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12-09
  • 2455

 【新闻网讯 记者余宇 王寅】“再进一点”,“女高这个地方再来一遍”,“男高把声音打开了”......礼拜六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六号楼多功能厅,北京冬季难得的阳光洒进窗户,偌大的排练厅清明洁亮。博士合唱团(以下称博合)的70多位成员们正在这里排练,频频传来的是林玉赤老师清脆洪亮的声音。

博合里的大人物

 尽管在外界看来,博合因由如此多的博士们组成而光彩耀人,但要说唱歌专业的大人物,还得属林玉赤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第一批国家一级演员,退休前还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女高音部的部长,现在更多提到的身份,则是中科院博士合唱团声乐指导老师。

 在合唱职业生涯中,林玉赤老师参加了不计其数的国家级的演出,领唱的作品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长江之歌》、电影《红衣少女》插曲《闪光的珍珠》。07年底退休的老师在08年随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最后一场演出后便逐渐淡出交响乐团,继续奋斗在合唱事业的前线,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博合和其他一些社会合唱团体。

羽翼日渐丰满的孩子

 04年上半年,林老师经著名指挥家苏文星老师介绍,和马石庄副院长、刘红雨老师、张风华老师等一起博士操作了博合的建立和首次招新。看着当初这个一手由自己培养起来的孩子如今渐渐的成熟发展起来,林老师心里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

 在中国科学院这样一个学术单位带出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些从小开始专注于学习的科学院的学生们刚进团时水平还很低,虽然有着足够的热情,但在唱歌专业上的欠缺还是让博合初期的教学举步维艰。“当初第一届博合的第一首歌曲——《同一首歌》,两个声部的唱法让同学们学了几个月表演起来还是很困难。而现在,我们一上来就直接四个声部,”老师不无骄傲的说,“现在队员们的每一场演出都让我满意和感动。”

 每一次的考试、排练和演出场场不落,从发声部分,方式,唱歌的状态方方面面细致耐心的教导,每个礼拜六的全团排练风雨无阻,礼拜天还常把同学带到自己家单独指导,为了博合的业务,老师舍弃了太多的五一、十一和节假休息日,博合时至今日的成功林老师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可谓居功至伟。团员们不知道的是,为了给博合的排练和指导腾出时间,老师放弃了很多个人的演出机会,其中不乏《江姐》、《复兴之路》、《太阳雨》这样大型的重要演出。

新老交替的阵痛

 如果非得说一个遗憾的话,老师觉得如果五年来的人员能够坚持下来,博合一定能让全北京为之疯狂。由于团员性质和时间限制的原因,现在博合里能长期坚持留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每年都要经历五分之三以上的人员更换,去年更是遭受了女高音部全部换人的打击,不少还都是每年从研究生院招进来的新人,得从头开始熟悉开始教学,从学习排练到熟练掌握需经历一年的时间,待到一切回归正轨感觉出来的时候,距离大家回所离团的时间也就又不远了。也许因此中国会少了一个一流的合唱团。

 对于同学们的辛苦和压力,老师很是理解:“毕竟是学术单位,同学们的主业还是学习和科研,要面对发表论文方面的压力和其他方方面面的限制。而大型演出对排练的要求都很高,一般都是全天候的训练,因此很遗憾很多大型演出不少同学都来不了。还有很多同学导师也不太同意参加这种文艺活动,都是偷偷摸摸来参加排练,都让我很感动。没有队员大力支持参与排练,博合不会存在;没有声部长们带头排练,各个声部也就排练不起来;没有团长从头到尾的操作这些事务性工作,博合也无法良好运行。而我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把我知道的多教授给他们,以我最大的努力为科学院培养出更多的文艺人才。”

 建团之初,老师也有过自己的坚持,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将博合培养成一个能与专业合唱团媲美的团队。频繁的人员被动让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好像都白费了。多年下来,看着自己曾经的弟子们尽管离开了博合,但回到各所以后都成为文艺方面的骨干,在不同的地域和岗位丰富着科学院的文艺舞台和科研生活,老师很高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来这儿就是想把我的合唱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遗余力的传授给同学们,感觉到自己在合唱和歌唱上为科学院做出了自己贡献,我已经很幸福了。博合的大门以开放的态度为每个团员敞开,希望原来的老团员常回家看看。”

感谢了不起的马院长

 在所有和博合有关的人里,老师最想感谢一个人。谈到研究生院马石庄副院长这位博合的“老船长”,老师连续用了两个“非常”的“了不起”。04年之初,全国几乎各个大学都有合唱团,唯独科学院没有。成立和运行一个合唱团是很难的,尤其是在科学院更是难上加难,在博合的成立和壮大历程中,马院长给了全方位的支持,可以说没有马院长就没有博合。让老师还想不到的是,马院长在自己百忙工作中还同时兼顾博合的发展,经常到排练现场给同学们讲各个歌曲的背景。有着非常丰富的乐理知识的他,在博合五周年的演出中更是亲自担任了司仪,虽然公务缠身仍在主持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多次打电话征求意见。“从他的身上让人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经常号召同学们像马院长学习,像他如此事无巨细的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是一个非常让人敬重的人。”

 马石庄副院长可以说是科学院合唱事业的前驱者和实践者。在绝大多数人还在埋头于书本和实验中的时候,马院长把合唱如同一阵惬意的春风般带到了大家面前,科学院的学子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欣赏高水平的合唱演出,甚至参加到其中,在另外一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当几乎没有人懂得如何去欣赏合唱表演的时候,马院长主动担当起了这样一个传递合唱文化的角色,每场演出都会用详细的资料向听众解释每首歌的内容、背景、声音特点,是怎么去唱的。  “想想我们第一场演出如同菜市场的观众席,是马院长教会了同学们怎么去听音乐会。我们感谢马院长为博合所做的一切。”

希望孩子们学会感恩

 合唱是一种集体行为,它锻炼人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思,促进大家共性的磨合和发展。老师希望博合的同学们除了在个人声乐方面能够学到东西,还要能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如何做到心心相印默契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科学文化素质不可或缺,为人处事也格外重要,社会对人要求的越来越全面。博合的弟子们以后更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这也是老师给每个同学的殷切希望。

 老师还常说希望大家要学会感恩,包括挨了打也要感恩。让别人到忍无可忍而动手的地步,自己肯定有让人不容的一面,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什么地方需要改善。在博合,她也就是要教导弟子们今后走向社会如何跟芸芸众生相容。谆谆的教诲让同学们都非常感激,在他们看来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辈,更像是脸上带着慈祥笑纹的母亲。

 在来来往往的学生中,由于人数太多,老师已记不得每个人的名字,但是这些可爱的脸庞早已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男高部的杜凯、罗卫军,男中部老团长杨安侧”说起这些团员们,老师像是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尽管不能每个人都叫出名字,但是他们占据着我整个的心,我特别喜欢,很爱他们,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一个礼拜、寒暑假不见的话就很挂念。”而同学们对老师何尝也不是凝聚着深深的爱,逢年过节老师的电话总是被纷沓至来的电话和短信挤得水泄不通。

 正是这份相互的爱,让博合如同一个大家庭。也正是这份爱喝共同的努力,让博士合唱团在五年来不仅名副其实的成为研究生院校园文化最大的品牌,也会校园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老师还有很多的心愿,她想让全国各地的跟多的人听到中科院博士合唱团的歌声。

 

责任编辑:余宇 王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