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我校成功举办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5-05-23
  • 3136
     【新闻网讯 胡耀武报道】5月10-1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功举办了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来自我国和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特地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致开幕词,中国文物研究所张廷皓所长、国际科技考古常委会主席Maniatis教授和柯俊院士先后致词。刘东生、陈述彭和席泽宗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局金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教授、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孟宪民教授等著名学者和领导应邀出席了开幕式。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共收到论文240多篇,内容涉及科技考古众多领域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今国际科技考古的最高研究水平。其中,Maniatis教授关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爱琴海大理石贸易的综述、Meyers教授介绍的Dongson青铜器铸造工艺、Uda教授利用便携式XRF的XRD仪器对镀金青铜像的原位测试、Wood教授关于伊拉克和中国蓝白瓷工艺的比较研究、Henderson教授对16和17世纪北欧玻璃的溯源分析、Burton博士介绍的古代拉丁美洲人类迁徙路线以及Evershed教授有关陶器残留物分析的最新成果等报告,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会议专门组织的有关中国科技考古特邀报告,如,柯俊院士的中国钢铁制造发展史及其文化影响、陈述彭院士的环境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Rapp教授关于黄河流域的地质考古、仇士华和陈铁梅教授等的“夏商周”年表的建立、王昌燧教授等关于中国陶瓷考古的若干重要进展、刘东生院士的黄土之路-人类进化之路等,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科技考古的魅力,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的诱人前景。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切磋,谈笑风生,就科技考古的众多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彼此都感到受益匪浅。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安排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单位的参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代表们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本届会议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参加这次会议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占了相当比例,这表明国际科技考古界青年才俊辈出。特别为研究生设置的Martin Aitken奖,分别授予了我国的施继龙和英国的Clark。值得指出的是,由王昌燧和周卫荣教授共同指导的施继龙是我国第一个荣获该奖的博士研究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上对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重视。

    会议的闭幕仪式由Maniatis教授主持。他代表国际科技考古常委会向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对以王昌燧教授为首的当地组委会为此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王昌燧教授代表当地组委会,向国际科技考古常委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以及各位代表所给予的有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会议结束后,研究生院马石庄副院长代表白春礼院长和邓勇书记宴请了与会代表,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宴会上,国际科技考古常务委员会名誉主席Tite教授热烈祝贺对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当地组委会的周到安排和泰山饭店的优质服务表示感谢。刘东生院士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第一次在我国的召开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再举办第二次和第三次。他建议,中国科学院应以研究生院为中心,建立科技考古平台,组织全院资源和力量,加强与院外和国外相关单位的合作和交流,为我国科技考古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