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宁:创新企业家应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

  • 黄晓慧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06-16
  • 2323
【新闻网讯 记者黄晓慧】6月15日,刘百宁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创新文化论坛”上作题为“与创新对话——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的讲座时说,当公共图书馆的馆长成为全民的明星时,一切创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刘博士是德国百宁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常务理事会主席。他策划和主译的《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此书更被誉为“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讲座围绕着“人才是创新的载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介绍未来信息和通讯、交通和运输、新材料、虚拟企业及生产和服务、能源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健康等前沿领域的世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展示技术工程创新、国际市场开发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三者并存关系。他从“读‘好书’、‘读好’书、‘用好’书”三部曲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才、读书、创新”这三者关系并与现场听众交流了求职、创业的相关经验。
 
“80后”白领如不能持续学习将遭到淘汰
 
刘博士说,预计2020年中国将迎来第三个失业高峰,如果“80后”白领不能持续地学习、吸纳新的知识的话,届时将遭到淘汰。读书是一个思考和沉淀的过程,是创新的源泉,每个人应该终身享受读书,在人书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创新。读“好书”是创新的前提,“读好”书是创新的基础,而“用好”书是创新的过程。
 
对于阅读中华文明五千年经典书籍,刘博士深有感触地说:“我到德国留学时,导师见面后想和我谈《老子》,我说我没读过这本书,老师表示很惊讶。”没能在青少年时代就阅读这些被西方人视为必读书目并反复研读的中国经典书目,他感到很遗憾。“客户购买的是文化而非技术,没有人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问‘这样东西技术含量有多高’,创新离不开文化。中国的企业不仅要了解西方企业的创新体系,也要深刻思考、学会沉淀,如何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西方先进的创新体系结合起来。”
 
同时,他认为提高创业率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无人创业,谈何就业?不少人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政府,说是扩招的结果,但是这些其实都只是表面。我国政府每年都要增加1500万个就业机会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转,而德国的政党只要每年能降低一定的失业率,就能赢得大选。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创新企业家应该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他们不仅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政府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人才如水,企业如船
 
刘博士将人才比作载动国家或者企业这艘巨轮前行的水。水太浅,轮船就将搁浅。因此如果人才的视野欠缺,那么这个国家或者企业就只能做区域经济而不能做世界经济。我国要从中低级的制造产业国家向创新技术型国家迈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只有进入全民读书时代,国家的创新才有源泉,人才的视野才会开阔,而社会发展也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进而步入知识社会。
 
在谈到中国年产博士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而每年却有一半的博士毕业后选择当公务员的情况时,他说,公务员为社会公众服务,但并不为社会创造任何的GDP,通常只需要大专学历就可以。企业才是最需要科研人员、创新人才的地方。他鼓励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勇于突破“合情合理的常规”职业规划,在谋求职业时拓宽创新知识面,探索创新产业发展趋势,并把个人特长融入到求职创业中。
 
创新需兼顾科技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
 
刘博士认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都是技术创新造成的,创新是把“思想”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全部过程,而技术创新本身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对于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必须权衡其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的评价,科技效益、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一不可。
 
讲座临近尾声时,刘博士请在座的每位听众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他。他表示,由于时间的限制,他无法在现场为听众一一解答,但是他愿意在今后继续与大家互动、交流。
 
刘百宁博士三个多小时的精彩讲解,不仅使科学爱好者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变化展开无限遐想,也更加深刻意识到“在无数的发明和创造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之需时,伟大的科学家们依旧在为拓展人类智力而不懈努力。”许多听众表示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他们提高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
责任编辑: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