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中国——记马石庄明德讲堂报告《青春中国》

  • 文/张志敏 图/林国明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6-25
  • 356
马石庄副校长正在作演讲
报告现场

 

“万千佳丽中,唯有你不施脂粉,一片纯情,光彩照人,你是青春!

百十山岳间,唯有你天开地阔,平等中寻觅挚友,以诚实营造自我,你是中国!”

和着郎朗钢琴激昂演奏的《我爱你中国》节拍,国科大副校长马石庄教授又一次以深沉而充满力量的嗓音,朗诵着“诗人外交家”李肇星的诗作《青春中国》,以此作为2小时40分钟报告的谢幕。旋即,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内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这是6月24日晚,马石庄在明德讲堂第101场报告会上,为500余名同学们作题为《青春中国》报告时的结束画面。

“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是具有挑战性的”

“不要听信那些不负责任的瞎忽悠。”马石庄开场就义正言辞地告诫现场同学,“很多有着国人面孔的大嘴巴鼓噪着‘中国威胁论’、‘中国文化阻碍科技发展’、‘我想发达国家没有我们现在的经历’,这些言论阻碍着我们的年轻人来了解自己的国家。”谈到这里马石庄显得有点激愤,“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每天都向我们年轻人灌输一些‘浅薄’,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认识和思想,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不到历史发展的方向,不仅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失去了对未来中国的信心。”

马石庄以学习札记的形式,从“焦虑:温饱后”、“困惑:周期律”、“记忆:青春期”、“喧闹:后现代”和“启示:负责任”五个方面,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代青年的双重困惑,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背景,介绍发达国家发展规律,分析当代中国在“青春期”面对的成长挑战,引导同学们从全球的高度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当下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博弈、改革面临的重重阻力等,认知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方位,鼓励同学勇于担当历史重任。

“坦率地说,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是具有挑战性的。”马石庄进一步剖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现在的网络太发达、信息量太大,要想区分这些信息的好坏对青年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二,来自周围的观点太多,不同观点的散播影响了青年人自我思维和判断的能力;第三,带有明显动机的某些言论混淆视听。”

“同学们还是要多读好书、多独立思考,从全球的视角、以历史为鉴汲取教训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马石庄在报告中特别强调。

青年中国和中国青年一样在成长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一张张幻灯片闪过,马石庄带着同学们回忆起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我们永远苦难的记忆,对中国来说,战争没远去,温饱没几天。”他深沉而严肃的话语触动了现场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我们目前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是要得到青年人理解的。”

他把世界各国的发展比作个人的成长。发达国家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历经500年,现在已经到了壮年,有的甚至接近老年,而当前的中国改革发展才三十几年,还是个“青年”,最多算是处于“而立之年”。青年中国和中国青年一样会快乐和痛苦、有着孤独和冷漠、在知与行之间摇摆。回过头再来看那些鼓噪,就不难发现他们忽略了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也忽略了我国发展的背景和前提。当地青年忽视传承历史的基因,缺乏全球的视角,容易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惑。事实上,“不可能天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是可以坚定相信,有乌云就有阳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空间”

“既然当代中国存在着各种问题,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把中国和别的国家作比较呢?”马石庄望着在座的同学们继续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空间。中国和西方不一样,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要从历史和世界的维度来看中国。”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经历过的问题。与一般讲述世界历史不同的是,马石庄的报告中引用了很多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戏剧、美术、音乐、摄影等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生动地描绘出西方各国在工业化道路上曾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出现在当今中国,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亟待解决,但不可能一天解决。

“客观来说,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没有扩张和侵略过别的国家,没有抢夺来自全世界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在说明着,一个国家需要时间让自己的人民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去摸索和实践,变革需要代价,代价需要承受。”马石庄副校长深情地凝视着在座同学,“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我们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要体恤人民的艰辛、操心国家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现场的同学很受启发和感染。十几位同学踊跃地提出各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有同学问马老师:“作了那么多讲座,有没有出书的计划?”

马校长笑着反问道:“父母每天给你们做饭,写食谱了吗?肯定不会写!”一句话引发了同学们一片会意的笑声。

“欢迎同学们常常到我在科学网的博客上‘拍砖’!”马校长的“潮语”一出,同学们提问的兴致更浓了。

前来听讲座的很多同学都说:“这次其实都是‘慕名而来’,就是想在回所前,再来感受一下马校长的青春和热情。”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中国!

马校长的报告结束了,同学们思绪却又一次开启了,虽然有些沉重……

 

责任编辑:文/张志敏 图/林国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