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教育交流从这里开始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6-09-19
  • 2625

     引进来,留学生的“现实”需求

    9月12日上午,秋日灿烂的阳光中,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兰盾和他的留学生同学静静站立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的草坪前。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不一般的早晨。

    作为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留学生代表,这位美国人对入学后的所见所闻欣喜异常:中国的风土人情,中科院现代化的教学科研条件等等。他说,“中科院是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教师在各自的领域里从事着尖端研究工作。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得到有益的指导。”

    今年5月,兰盾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取硕士学位。8月16日,他到达中国,今后几年,他将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攻读土壤学博士学位。从9月起,他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学习中文课程。

    和兰盾不同的是,来自日本筑波大学的江岛理惠是一名交换生。白净的她,看上去和校园中的中国女孩没什么两样,她学的是农业经济,2005年从筑波大学入学,今年4月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几个月来,她的中文已经可以用于交流了,她说,“这边的学术环境很好。”

    2000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接收的第一位留学生,是巴基斯坦国家气象局副局长拉索尔。他于2005年获博士学位。

    此后,随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留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到今年开学,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克罗地亚、瑞典、韩国等21个国家的107名留学生,其中有89人攻读博士学位,7人攻读硕士学位,另外还有十几名进修生。他们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地学、IT等。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留学生人数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列全国高校的首位。

    几位巴基斯坦的博士生告诉记者,中科院的科研课题有前瞻性,研究也是一流的,所以他们都很愿意到中科院做研究和学习。一位博士生说,他来中国来之前在本国是大学老师,但只是讲师,如果拿到博士学位,回去后就可以评上教授了,这对他很重要,教授在他们那儿是很高的荣誉。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今后的几年内,将有更多的留学生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这这有利于校园文化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走出去,让中国学生走向大舞台

    兰盾和江岛理惠是中科院研究生院100多名留学生中的两类。马石庄告诉记者,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许多科学领域我们国家处于国际前沿,中科院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环境一直都有良好的声誉,吸引了包括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还有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中科院达成协议,派学生到中国学习。除此之外,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是跨国家的,自然就有在那儿学习的学生“追随”到中国。

    中科院研究生院今年录取博士研究生5025名,硕士研究生6324名,这样,在读学生达到3.3万人,其中博士生超过一半,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以博士生培养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从博士生培养质量来看,有一个数据能部分说明其优异性,从1999年至2006年,全国786篇优秀博士论文中,中科院研究生院有126篇,占总数的16%。

    马石庄说,教育国际化实际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外留学生到国内学习,另一方面中国学生走出去也很重要。

    近几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从国际交流中受益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上文提及到的导师的跨国课题,在吸引留学生的同时,自然也给国内学生与国外导师和同学,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据马石庄介绍,为促进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们的创新能力,中科院研究生院近几年有意识地为学生们搭建了多种平台。2005年,在东京大学举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东京大学学生论坛”,中科院14名生命科学领域博士研究生参加;今年,“2006国际学生论坛”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53名研究生共同参与,聚焦生物医学前沿;明年,将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举办“2007国际学生论坛”,涉及生命、信息、材料、纳米、环境5个领域,这个论坛会有更多的中科院研究生参与。此外,中科院研究生院还与德国研究联合会(DFG)、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术的国际化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引进来、走出去,举办学生论坛、开展联合培养,都是教育国际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马石庄说,“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研究生们受益,让中国学生通过交流而知彼知己,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来源:科学时报 2006-09-19 温新红 贾宝余)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