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在武汉教育基地作报告

  • 陶文静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05-26
  • 3162
     5月24日上午,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30讲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新实验大楼8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期讲坛由武汉教育基地和水生所联合举办,荣幸邀请到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担任讲演嘉宾,给教育基地的导师和研究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亚洲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的精彩报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张亚平院士主要从事分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2007年他领导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亚平院士的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亚洲人群全序列的研究;2、人类走出非洲后的迁移是一条路线,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两条路线;3、东亚人群的演化规律;4科研的创新方法和不懈的研究精神。张亚平院士详细论述了N类群不大可能由北线迁入印度,可能是和M类群一起,沿着南方路线扩散。换言之,张亚平院士的工作提示,人类走出非洲仅有一条迁移路线,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两条。人类走出非洲的迁移方式存在两种争论不休的假说:快速迁移和慢速迁移假说。为了检验这两种假说,张亚平进一步测定了56个M类群的代表性个体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发现了5个新的M世系。结合N类群的数据,与欧洲、东亚、大洋洲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南亚具有更高的多样性,但各地区世系间曾出现不重叠的星状关系。同时,各地区世系的时间也较接近。他的结果支持快速迁移假说。快速迁移假说打破了史前人类走出非洲两条路线的传统假说,对了解人类的迁移和亚洲人群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张院士爱好广泛,在科研的攀登过程中,他不断创新,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了亚洲人群基因多样性的神秘面纱,在科研的征途中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报告会由水生生物所所长桂建芳主持,师生们在会后踊跃提问,张亚平院士都微笑着一一给予了详细的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同学们通过听此次报告,不仅对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的定义、作用及人类起源和迁移的进化过程研究的进展有了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也了解了不懈攀登的科研精神。

    最后,水生所桂建芳所长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张亚平院士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第30讲“小洪山讲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陶文静)
责任编辑:陶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