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记物理科学学院童秉纲院士

  • 48
  • 创建于 2004-11-09
  • 3155
  2001年我有幸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师从童秉纲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至今3年有余。这些年来,不仅在科研业务方面得到先生的悉心教导,在思想道德方面,更是耳濡目染,深受先生教诲,受益匪浅。先生在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上煞费苦心,经常告诫我们:“做学问要先学做人”、“业精于勤荒于嬉”,他的言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科研能力和道德素养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童先生在教育学生时,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谦虚勤奋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二是保持心理平衡,积极追求进步;三是要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博士学位的要求有三点: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者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以上这些,就是要求学生的论文通过独立自主的工作不断取得创新,即:提出新概念,开辟新方法,得到新结论。童先生说,研究生学习不仅仅是考试能及格,而是在论文工作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当第二年进入论文阶段后,每天都是自己的时间,怎么充分的利用?勤奋是最重要的,同时学习更要谦虚,“学而后知不足”。当了解的知识多了,接触面宽广了,对自己的水平更要心中有数了。不管以前有什么样的成绩,现在都没有骄傲的本钱。   童先生告诫我们:自然界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更应该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社会。竞争存在一个机遇问题,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   不论何种情况,都能保持良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先生经常用一句话自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要尽最大的努力来谋事,不要太计较成败得失,即使不成功,也还要继续谋事,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时刻与自己相比,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才能保持向上的动力。   童先生还经常提醒学生:学习和奋斗是个人行为,但是事业是社会行为,事业有没有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办到的,所以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干什么事情不要个人第一,首先要站在别人立场上进行考虑,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认为,文明就是代表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则和道德标志。中国从古至今,做人的准则很多,比如要讲诚信,讲团结,讲公德等等。这些对于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童先生在几十年的教书育人中,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如何能让一个研究生在他的人生新阶段,把握机遇,创造佳绩?先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很关键的。现在学校都以考试成绩来排定学生名次,却没有考虑非智力因素,如情商、德商等等,这是不太恰当的。有人做过一个笼统的研究:一个人是否成功,智商的作用仅占20%,所以应该加大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能在童先生的指导下学习,是人生难得的机遇,先生的为人治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以上这些是有感于最近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物理学院 鲍麟供稿)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