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海上的丝绸之路——王赓武教授 “海洋史与亚欧大陆” 报告会侧记

  • 韩潇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09-17
  • 512

9月16日13:30,在学校的礼堂,“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怎一个‘盈’字了得”,更有甚者站在过道里、挤在会场门口却满怀笑意,这便是踏入会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国科大的莘莘学子们正在满怀期待得恭候本次报告会的主讲王赓武教授,一位充满智慧、令人崇敬的老人出现。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王老精神抖擞、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84岁高龄的他穿着整齐考究,银发一丝不苟,浑身散发着优雅潇洒的儒生气质。就是这位慈祥的老人——海外华人研究的主要奠基开拓者,权威历史学家及教育家——将要为大家打开海洋与大陆认知上的另一面新窗。

生于半岛,钻于海洋

场下鸦雀无声,台上,王老侃侃而谈。他介绍说,年轻时候在马来半岛上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这片三面环海的土地上对海洋的研究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十分关心海洋交通领域的文化。之后他便一个猛子扎下去,苦心钻研一直到现在。“术业有专攻”,当即台下有人感叹王老大概是“一条路走到黑”之典范吧!有人曾说,人的一生着实短暂,我们只要做好一件事便终身无憾了。但其实放眼望去,时下人们更容易在自己的筑梦路上采摘“路边的野花”,最初立下的誓言逐渐在曲曲折折中偏离了既定的方向;大家在惊叹于王老波澜经历的同时,许多人在反思是什么样的坚持铸就了这等的成功。

平衡之道,任重道远

在将近2个小时的讲座中,王老一共提到“平衡”二字不下10次,在海陆关系上,他说,大陆的丝绸之路在元朝之后就不怎么重要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反的,却越来越重要;当陆路不通的时候,海上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出来。当然,我们又不能只注重海上发展,全然不管陆地。大英帝国的海上军队十分强大,可在20世纪,单靠海军迟早是要失败的,尤其是遇到有陆军的国家。英国就是一个例子:它完全靠海军,没有大陆的势力,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王老讲述这段历史,同学们不难悟到: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有此平衡之道,在做人做事上也是如此。

兴趣至上,闻心而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同学都很好奇,王老如此众多的成就追根究底来源于什么?他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思维模式和生活节奏上是不是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当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王老会心得笑了。他说,这完全来源于他的家庭对他的开放式教育。其父所受的是标准传统教育,必须研读四书五经。当时父辈是读教育专业的,所以父亲在王老身上实施了“现代教育”,给了他相对的读书自由,鼓励他看《史记》、《汉书》等等,但从不强迫。王老从小的兴趣爱好十分广博,尤其是对海洋,也正因为他“闻心而行”,自始至终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国科大的情况,他说,国科大的教育是新式的教育,是以自由、自愿、兴趣为主的教育。言下之意,希望广大国科大得学子们,要珍惜眼下的优良环境,把握大好时机,跟随自己的内心,创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次的讲座大家都意犹未尽。因为时间原因,许多同学准备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提问,报告会就结束了。有同学说,这次报告会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一些海洋及历史知识,开拓了国际视野,同时也为王老所散发的智者气息所折服。在采访另一同学时,他说到,王老今天带领着我们700多人重走了一次海上的丝绸之路,用独特的观点和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面而新颖的历史画卷,同时,他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推崇和学习的。

人物名片:

王赓武,祖籍江苏,193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起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师、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南洋学报》主编多年。目前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

论坛会场座无虚席 杨天鹏 摄
王赓武先生接受记者团韩潇同学专访 耿瑜阳摄
责任编辑:韩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