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庄副院长在武汉教育基地“博闻苑”作报告

  • 吴戈宇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04-21
  • 2363
     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应邀来到武汉教育基地,在报告厅给武汉地区的科苑学子做了一场精彩生动、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座——《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这也是武汉教育基地“博闻苑”的第2讲。

    讲座一开始,马石庄副院长就感慨的说,武汉分院是他25年前梦想起飞的地方,他当时刚大学毕业,就曾专程来武汉物数所拜访他的一位老师,还在水生所住了好几个月,现在因工作事宜也经常往来武汉分院,此次报告是他有史以来准备最认真的一次,马副院长的开场白或多或少流露出了他对武汉分院的感情,更拉近了他和在场师生的距离,让大家感觉很亲切。

    马石庄副院长兴致盎然、侃侃而谈。从中国科学院教育“一院一校”体系谈起,分析了研究机构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指出了当今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科研课题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现行的导师资助制含有雇佣成分,导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老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给“老板”打工,学生的角色逐渐淡化,求学与谋生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研究生的管理也出现了错位,部分管理者入工会、发工资,参与非角色的活动等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共鸣和深思。接着,马石庄副院长谈到了研究生的特点和研究生心理特质的问题,提醒同学们作为成长的公民一分子,在多元文化相碰撞的社会转型期,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理解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马石庄副院长重点阐述了他报告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成就”,他指出之所以用“成就”而不用“成功”这个词汇,是因为成功有反义词,而成就则没有。马院长希望大家不要将人生简单的理解为只有成功与失败,而应换个角度,看远一点,把人生的每一步历程和每一步取得的成绩看作是一个个成就,这种崭新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会使自己在成长中更加有信心,而不是只一味计较成功与失败那样功利、背上负担。马院长在“成就”这一主题下又细谈了许多小问题,例如科研与失败、耕耘与收获、学生与导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人才与团队、自我与公众等等,每谈一个问题时,马院长都结合自己主管研究生院学生事务的经验,用一个个典型事例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大家认识到什么是他定义的“成就”,如何走向成就。像谈到“人才与队伍”问题时,马院长就针对当前年轻人中存在的追捧“李宇春”现象,提出口号“现代化不是中性化”,让大家定位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生要有男子汉的心胸与气概,女生也不要表现得太像假小子,别失去该有的矜持与温柔,马院长的观点赢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和欢呼。

    此次讲座中,马石庄副院长兴致很高,由于“博闻苑”人文讲座是以展现嘉宾人文风采为特色,马院长也没忘提前准备两手绝活,讲座尾声,在教育基地何主任的盛情邀请下,马院长充满感情的合着音乐现场朗诵了两首诗歌,一首是优美淡雅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首是雄浑豪迈的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两首诗歌风格迥异,然而在马院长的用心演绎下,两首诗的意蕴风味都在他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朗诵中得以尽现。

    最后,马石庄副院长还耐心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在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马院长的精彩讲演。同学们通过此次讲座报告,不仅在马院长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下对从中科院走向成就这个主题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收获了成长的启迪,也领略到了马院长的个人风采,他的和蔼本色与率真魅力在讲座中展露无遗,不愧是研究生院3万多学生的“孩子头”。同学们表示,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像马院长朗诵的诗句那样,向过去挥一挥衣袖,而今迈步从头越,心平气和,乐业成就!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吴戈宇)
责任编辑:吴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