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传承活态文化——访著名词曲作家陈哲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10-21
  • 1857
     陈哲,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80年代以《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等获奖歌曲的词作而闻名于我国乐坛,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进入90年代后,在工作实践中,终日耳濡目染的民族民间音乐使他陶醉,令他心驰神往。然而,多年来,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逐渐衰退,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层。在这种情况下,他萌生了自己动手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想法。“土风计划”由此开始。

    10月20日,陈哲老师带着他的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来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我们有幸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陈老师,很荣幸今天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的“土风计划”在全国的影响很大,那么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都到过哪些地方演出?

    陈哲:云南大理的一个中学,还有昆明的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北京的7所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还有天津的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记者:为什么选择高校演出?对大学校园中的师生们有什么期待吗?

    陈哲:先期都是在高校,因为我们想创造这样一个空间: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年龄,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一代人。你们是科技社会的产物,他们是原生态文化的产物,你们在一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今从已有的活动看来感觉非常得棒,未来是很有希望的。我们旨在消除两种不同人之间的厌恶和排斥,使之本能上产生一种亲近感。我们知道主宰世界的是你们,是精英,是你们大学生,大学生一代人会对他们会产生一种抗拒感。还好,从这次演出看来你们比喜欢任何东西都能产生一种亲切感,所以在清华等一些大学要继续把这项活动做好。我们还打算去上海,上海的文化遗产节要开始了。中央的很多领导都很关注这件事情,对此评价都很高。我们知道中国有56个兄弟,不能忘掉其中任何一个,无论如何要把这件事情进行下去。他们(普米族)的演出带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对他们民族的关注,不仅在中国,包括英国、法国还有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发出了邀请,请他们去演出。但我想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活动,这是一个社会的反馈活动,不是单靠我们专家就能完成的,

    记者:您在工作的这十多年的时间应该付出了很多吧!

    陈哲:对,这毫无疑问,而且连村里人都说了,陈老师要是不把这块骨头肯下来那就不是陈老师了。

    记者:您在您的专业上已经有很大成就了,您为什么还要做原生态文化这件事呢?

    陈哲:我没把它(指自己专业上的成就)当回事,它还是在既有的渠道下延续的一种个人的突破,而这件事情(指土风计划)意义更大,我在普米族所获得的创作的财富远远大于你们所想象的。最重要的是我很快乐。

    记者:在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想让您放弃的时候?

    陈哲:有时候真的想这和我没什么关系,村民们也觉得你跟这个没关系,你凭什么跑到这里管我们,当他们意识到这是真的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才理解我们,而社会上又不承认他们,这时候有很多困惑,但这都是感情的纠葛。最大的困惑是全社会的麻木造成的,我们要让一代人整个接下来,让它存在下去,它存在,文化就存在。最好的继承方式绝对不是只有书和唱片,应该是活态文化,是整个族群,和文化赖以生存的背景环境,包括山林房屋,祭祀习惯生活场所都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当然,这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协助。

    ( 研究生记者团 杨晶、许清 采写)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