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纪事”征文之一:与科研为伴的青春之旅

  • 何飞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11-06-21
  • 1890
[编者按]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科学时报》联合举办的“给力科技创新·谱写青春乐章——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纪事”征文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各培养单位、各院系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研究生的积极参与,组委会办公室陆续收到了大量稿件。其中,绝大部分参评稿件真实记述了作者研究生期间的科研经历,内容紧扣主题,文笔流畅,寓情于事,真实感人,富有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本报从今日起特辟专栏,陆续刊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征文,同时,刊出部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记者团“创新1+1”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选择光机所,只因这里是光学科技人才的摇篮,走出了众多名声如雷贯耳的学界泰斗。5年之前,初来偏居上海一隅的嘉定,不同于上海大都市的奢华与新潮,这里有的只是小城镇的宁静与淡定。那时的我,和当年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简单而执著,满怀着对科研的追求和对前辈的敬仰。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从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其间的苦闷与欢畅,彷徨与希望,将永远被珍藏进岁月的百宝箱。抚今追昔,一纸一纸的论文上,记录着在实验室里奋进的青春影像;渐行渐远的时光里,总有太多的留恋和感伤。
 
艰难的开始,痛并快乐着
 
刚进实验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各种各样的激光器激发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光线,晶莹剔透的光学元件折射出令人着迷的色彩……我的导师程亚研究员也是在这一年回国工作的,他的言行举止都洋溢着一股激情,我被这种科研情怀深深感染着。我像个学徒一般,从拧一个螺丝开始,在导师的指引下一点一点地成长,一步一步地前进。
 
很快,我们就有了重要的结果发表在《光学快报》上,并马上被国际光电领域著名杂志专栏报道,这件事对我鼓舞很大。导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同样是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被媒体和杂志报道,先前在日本的时候,报道中的成果获得者称谓是‘Scientists in Japan’,心里很不是滋味。而如今在国内取得的成就,报道中的称呼就变成‘Researchers in China’,我心里倍感自豪!”导师的一番话触动了我,能为自己的国家增添荣耀,付出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之后不久我便开始了独立的课题。实验初期,系统不怎么稳定,经常需要值夜班,我便在实验室的一角备了一张折叠式行军床,常在那里睡觉休息。放假后我还将400兆的文献资料拷回家,整个寒假都在作调研和写报告,几乎没出过家门。从搭建平台到实验运行,虽然大小问题一直不断,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我兴奋不已。
 
忙过了近一年,实验并无实质性进展,成功似乎离我很遥远,我也开始有些迷茫了。很快导师也察觉到我情绪的微妙变化,于是鼓励我不要轻易“缴枪”:“即使不可行也要找到不可行的证据。”
 
我沉迷于跟各种困难作斗争,仿佛每天都是“痛”并快乐着。当显微镜底下终于出现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结果时,我知道实验有了重要的突破,剩下的任务只是把结果做得更细致和完善。这次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之中,因为我们对方案的可行性深信不疑,同时也付诸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尝试与探索。
 
科研就像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微光学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一直以来,这种制备技术都是借用成熟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然而,这种工艺对全三维立体结构却无能为力,将飞秒激光三维微纳加工应用于光流控芯片的加工是一项重大挑战,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所制备的微结构表面粗糙度高,无法满足光学应用的需求。
 
在一次江南古镇旅游的过程中,我路过一家雕刻印章的铺子,发现师傅在刻完字后,会将印面在火焰上烤一烤。我便好奇地向他请教此举的奥妙,师傅告诉我这是为了使刻槽边缘平滑光亮。似乎是灵光一现,我顿受启发,回到实验室后即刻购买仪器搭建平台,在多次调整参数条件之后,我们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初步结果。科研也不是深锁于象牙塔的,有时候灵感就蕴育于日常生活不经意的琐事之中。
 
此项工作极大地拓展了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在光流控技术领域的应用。很快,美国佛蒙特州一家大型微纳系统公司的CTO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对此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先后3次探访位于实验大楼底层的那套简陋的仪器平台。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迅速建立起交流合作项目。
 
创新与机遇,一个也不能少
 
导师非常注重研究的创新性。他经常对我说:“很多人喜欢用同一种技术做出甲、乙、丙……科研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你们一定要做高度原创性的工作,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我对此十分赞同,并深感原创性研究的乐趣所在。
 
将激光束聚焦后,光束的纵向瑞利长度大于横向的艾里斑尺寸,这是传统的空间域光束聚焦的一个本质特性,这使得仅用单一透镜聚焦很难实现三维各向同性微纳加工分辨率。该领域发展近20年来,这一问题从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导师凭借其在强场激光领域渊博的学识,指导我将超短脉冲时间域聚焦引入飞秒激光三维微纳加工。该想法非常巧妙,我不仅暗自佩服导师前瞻性的思维,也隐隐感觉找到非常好的切入口。
 
理论和实验结果很快被《光学快报》刊登,审稿人一致给出高度评价。该成果刊出短短半年,先后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研究小组重点引用,他们也在自己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欧洲著名研究小组也在激光与光子学著名期刊的长篇综述文章中重点介绍该工作,认为该方法是飞秒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关于加工分辨率改善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我很庆幸能和一群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年轻人一起度过了5年的科研生涯。我无法忘怀为了解决一个个棘手的难题,深夜仍在实验室奋战的身影;无法忘记实验成功的那一刻,我们一起欢呼的喜悦;无法忘记导师和我一起反复修改论文,直到凌晨……青春就这样化作一纸一纸的论文,定格在图书馆的文献档案里,定格在英特网的数据库中。
 
在成果面前,导师时刻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止步不前,以前的业绩统统清零。正如毕业典礼在西方语言里叫commencement,而这个词又有“开端”的意思,博士生涯的完结仅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我将心怀最美的憧憬,踏上崭新的征程,演绎更精彩的人生!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6-21 A1 要闻)
责任编辑: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