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团成长:一个2005级研究生的“记者”感悟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9-12
  • 2343
  

 

    一向不善于写感悟类的文章,多半给人煽情的嫌疑。这次应记者团团长建议,最终还是决定写写自己在记者团一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一位坚持写博客的好友说,写作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待,我想,走进研究生记者团,挖据校园新闻、传播大学文化,也是为了给自己读研的这几年一个交待。

    
态度决定一切

    
去年入学时,加入记者团并非我本意,因为学的是科技传播专业,不得已而为之,开始的一段时间,最切身的感受是,强扭的瓜不甜。带着这种情绪工作,自然出不来好作品。出不了好作品,心情更糟糕,这样一来,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

    
直到后来,我跟魏沛师兄一起采访,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他绝对属于很敬业的那种,常常是抓住一个采访对象问个没完没了。我在旁边看着就有些不耐烦:问得差不多的了得了,那么较真儿干吗?后来成稿时我发现师兄的作品里多了些难能可贵的细节,文章的可读性非常强。一次在我看来再常规不过的合唱比赛,他能写成一篇故事性非常强的新闻稿。

    
态度决定一切,的确是这样,做记者就该积极主动,如果抱着例行公事的态度,无论是采访学校新闻,还是出去报道社会动态,你都永远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

    
时刻保持清醒

    
端正态度后,接下来的工作进展相对而言比较令我满意。用心发现,校园里还是有很多值得写的新闻。记得有次参加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采访,我跟身边的一位中新社记者聊天,他一听我是中科院的学生,很认真地说:不错,你们做科技新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仔细琢磨,觉得他说的话还真在理儿。我们身在科学院,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各领域的专家,最先发现各领域的新闻。最值得称道的是记者团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理工科新闻我们可以报,人文类消息我们可以写,相对比一些媒体从业队伍专业背景单一的特点,我们没有优势才怪呢?

    
向其他人学习

    
发现新闻,迅速组织采访,随后形成文字,这都需要一定的水平,基础差没关系,记者团给你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学校宣传部都会邀请中央各大媒体的优秀记者和编辑来给我们进行业务培训。

    
除此之外,学习的方式还有很多。举个例子,有次科学与人文论坛,我与中国经营报的一位记者一起候在休息室门口,以期有机会能采访演讲嘉宾。终于,嘉宾出来了,我有些紧张,问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嘉宾着急走,就随后说了句这个问题有机会我再跟你谈,随即嘉宾的秘书就用身子挡住了我,这时只见那位中国经营报的记者一个健步跑过去,问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引起了嘉宾极大的兴趣,本来都打算离开的,特意停住脚跟他谈了三四分钟,后来我看到这个记者写出了一篇非常出色的报道,网上转载率很高。

    
其实,每次跟外报的记者一起采访,都学到很多,回来后我总喜欢把自己写的稿子与外报的稿子作个比较,每次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下次采访时及时改正。

    
大家都很出色

    
正如刚开始所说,记者团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院系,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很出色,每次跟他们在一起,我都学到很多。拿这次暑假我跟随博士合唱团西北行来说,随行的有三位记者,其他两位分别来自于自然科学史所和软件所。我们走访了西北的西安,杨陵,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地,一路走来,我跟自然科学史所的邸笑飞同学同住一个房间,一起采访,回来一起交流。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她总能抓住一些细节,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我该向她好好学习。

    
类似笑飞这样的团员很多,跟大家在一起,跟他们一起采访不仅能使业务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还能广交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嘻嘻!


     
回首在记者团的一年,自己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这里,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收获了友情!当然,有时因为负责报道,可能牺牲了一些休息时间,不过,相比自己的所得,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套用一个记者团一位团员博客里的一句话:自从有了记者团,研究生生活变得更美丽!在此,向经常给记者团指导工作的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老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牛晓莉老师,贾宝余老师,李晓娟老师,担任记者团业务指导的社科系副教授莫扬老师,以及记者团的每一位团员说声:谢谢!因为有了你们,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最后,衷心祝愿更多的同学加入记者团,在大家的工作努力下,记者团越办越好!

    (
本文作者:姜靖,研究生记者团记者,社科系05级科技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