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的记忆——近物所研究生走进甘肃会宁

  • 近代物理研究所
  • 创建于 2006-10-25
  • 2754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人教处组织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来到70年前红军三个主力部队会师的地点――甘肃会宁县,进行了“重走长征路 弘扬爱国情”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会宁,师生们不但要重温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刻在红土地上的英雄史诗来感悟自己的人生。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历史学家和党史学家归纳了四个重要的标志点,即红军出发地、转折地、会师地和落脚地。甘肃会宁就是25000里长征路上的一个重要的会师地,1936年10月8日至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在会宁会师。在长征途中的七次会师中,会宁会师当属是最壮观的一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都曾会聚在这里,并且在这里书写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近年来,会宁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并且成为甘肃省绿色产业基地和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地。

    10月21日下午,师生们共同参观了位于会宁县城的红军长征会师园。会师园由会师塔、会师门、将帅碑林、新落成的长征胜利纪念馆及许多展馆组成。会师塔设计独具匠心,塔高33.3米,三塔环抱,到了第10层合为一塔,在第11层收顶。三塔象征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三军会师;至第10层合为一塔,象征着当年10月10日的会师;塔高11层代表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自治区)。会师塔的右侧,是修葺一新的会师门。二十多天前,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这里进行过慰问演出。会师门前面的《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诠释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深刻意蕴。将帅碑林就在会师塔的旁边。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开国元勋和著名将帅及其后代在此留下笔迹,表达他们对长征这个感动世界的壮举的景仰与怀念。

    与2006年10月18日新落成的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基地。这座建筑总面积达3310平方米的纪念馆,是全国同类纪念馆中最大、也是唯一一座反映各路红军长征经过的纪念馆。展览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图片、实物、艺术品、沙盘、雕塑为主体,以电动图表、触摸屏和声光电多媒体景观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各路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英雄史诗。参与实践的全体师生认真的参观了纪念馆。

    走进序厅,“天垂帅星、地仰群英”的组雕,定格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世纪伟人、红军将帅的英武群像。师生们都为雕塑脸上浮现着的气壮山河的气魄、眼里折射出的睿智无比的光芒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海纳百川的胸怀所折服。雕塑背后的浮雕,流丹溢彩,笔走江河,情动山川,反映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军民同乐,天地同庆的恢弘场景。在这里,红色的激情荡漾在大家的心中。

    走在纪念馆里,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技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利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红军飞夺泸定桥”大型景观可让人真切感受到那惊险的一幕———木板已被全部拆去,激流翻滚、浊浪滔天的大渡河上空,13根铁索摇摇晃晃,枪声、炮声、厮杀声,撼天动地,英勇的红军将士,冒着敌人的炮火,直冲对岸。就这样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在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大型景观前可以看到,狂风怒号、大雪纷飞,衣衫褴褛的红军将士,相互搀扶,艰难行进。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然而,英勇的红军,却凭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神仙竞赛,把一座又一座这样的雪山甩在身后。另外,一处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反映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景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惟妙惟肖的幻影成像,使人感到当时的欢乐场景,仿佛就发生在现在;欢天喜地的人们,似乎就在眼前庆祝胜利。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大家无不拍案称奇,在此驻足很久。

    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后面,似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一把保存很好的小军号前,讲解员讲述了“红军李”与“小军号”的故事。“红军李”是一位17岁的司号员,被安排在当地一户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家里养伤。每晚睡觉,他都把军号抱在怀里,并在被窝里偷偷地吹着老两口谁也听不懂的号声。解放后,“红军李”当了这个村的生产队长。于是,这把军号吹出的号声就成了村里上工的号声。馆里还有一张被缝在绣花枕头套里的党员登记表。这张已经破旧不堪的党员登记表,充分反映了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岁月里,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坚定信仰。正是凭着这一点,红军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还有一张稚嫩的小红军的画像和被救者的照片,述说着是会宁人民70年来一直传唱着的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故事。1936年10月9日,也就是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当天,敌军的飞机轰炸会宁城。敌机轰炸的目标就是红军总部,当时这位16岁司号员正在张贴标语,见到飞机轰炸便焦急地疏散周围的百姓,但此时一个孩子还在红军总部旁玩耍。小战士立即扔下手中的标语,扑在孩子的身上。一阵硝烟过去,孩子得救了,而小战士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像这样催人泪下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红军在长征路上和会师地会宁所留下的。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还与会宁县政府、县团委联系,在会师塔前向会宁县翟所乡上王小学捐赠了近物所全体师生所捐献各类文体用品和衣物

    接着,一行人来到了距离会师园不远的桃花山。人们在这里依据桃花山的地形,独具匠心的建造了一座纪念长征、重走长征路的主题公园。桃花山的几个峰上分别按一定比例建造了红军长征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个地方的重要红色建筑,如瑞金塔、遵义会议遗址、铁索桥以及延安和会宁的会师地等。瑞金是长征的出发点,遵义是长征的转折点,延安是长征的落脚点,而会宁就是长征的汇合点。师生们沿着“长征”的路线向前行进,一路上铁索桥高而晃、山坡陡而峭,大家都觉得十分辛苦。然而,这条路哪比得上红军当年的长征路啊!红军不仅要克服路途的各种艰难困苦,还要粉碎敌人的各路围追堵截,以实现战略转移。在真正的长征路上,红军创造出了人类军事史上举世无双的纪录:日行军74华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发生;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还有,随时从头顶上落下的炸弹;还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以及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结果,他们挑战并战胜了实力比自己强大、不成比例的对手;他们挑战并战胜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挑战并战胜了人类生存的极限;他们挑战并战胜了自己。

    重走长征路,使大家真正体会到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明白了“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红军老战士!”的真正含义。离开时,所有人都感叹道:红军实在太了不起了,长征实在太伟大了!

    经过这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对长征的印象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了,在认识上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长征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的精神将始终铭记在我们心中,并激励我们勇敢前行!

    (作者:中科院近物所2005级 何晶)
责任编辑:近代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