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研究生教育不能本科化

  • 贾宝余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06-10-31
  • 5111
     2006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教授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访谈录”的专题采访,他介绍了成都分院及教育基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以及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的见解。

  “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常有特色”
 

    记者:请彭院长先介绍一下成都分院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基地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彭宇行: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常有特色,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教育方式。成都分院本身是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分院,我们既是科学研究基地,也是高级人才的培育基地,也是一个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成都分院系统的高新技术的销售收入将近20亿一年,这个规模比当地所有的高校都要高。正因为我们有这种综合优势,所以在科学院的影响,在地方的影响也是比较大。

    中科院的整个教育工作,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一二期创新工程以后发展非常快,这是白院长主抓这项工作以后,这几年我们都看到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研究生的教育规模,包括在地方的影响,在全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大,我们中科院研究生院也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研究生院。

    成都地区有六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有机化学所和成都计算机所。现在成都教育基地基本上把我们成都地区的教育统领起来了,使大家感觉到成都教育基地是我们研究生院的一个分部,每个人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员。现在成都教育基地的研究生规模是一千多人,有1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有3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一个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是我们地奥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所以,这样一种规模和实力,应该说在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几年发展来看,在我们教育基地成立以后,成都分院的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快。研究生教育基地成立以后,刚好填补了校园文化这个空白。从资源整合的利用方面,我们统一了研究生宿舍,统一了公共课的开设,统一了研究生的讲座,统一进行研究生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

   发挥优势,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记者:9月8日,成都教育基地召开了教师节座谈会,我看到新闻报道中提到,成都分院正在落实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次工作会议的精神,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下一步有哪些方面的举措?

    彭宇行:在教师节座谈会上,我主要谈到了成都地区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首先,要继续接受研究生院的指导和领导。院党组明确提出,研究生院对各个教育基地负有领导责任。因为中国科学院整个研究生教育事业是一盘棋,研究生院宏观的指导非常重要。分院是中科院的一个派出机构,比如我们的研究所有各个口,院机关的各个业务局分管他们;中科院国科控股公司对我们转制的研究所实施管理;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目前成了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更是要接受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总馆的指导;同样,成都教育基地也需要研究生院的指导和领导。现在教育基地实际上是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由我们分院和各个所共建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研究生院还需要加强指导。

    第二,成都教育基地在整合资源方面要上新的台阶。在院里支持下,成都教育基地在二期创新中新建了一万平米的研究生教育大楼,这是全成都分院的各个研究所共同享有的。我们将以这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大楼的启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

    例如,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可以对我们研究生集体开放,各个所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可以实现跨所共享,如成都有机化学所的学生可以到生物所做实验,生物所的学生可以到有机化学所做实验,这两个所的学科交叉很紧密,可以共同使用一些研究平台,这是我们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个思路。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基地在研究生素质培养方面的潜力。如果说我们各个所都能培养出专家型的人才,培养有全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基地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教育基地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比各个所行之有效,比如我们创办的青年论坛,请非常知名的各类专家主讲,已经办了十几期,中科院白春礼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大朱清时校长等,都在青年创新论坛上作过演讲,效果非常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面的、跨学科的熏陶,单独的研究所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必要。此外,在我们的努力下,成都教育基地成为四川省委的一个选调生的基地,每年省委都要从成都教育基地选调一批学生,毕业以后就直接作为选调生充实到基层的领导岗位。这对拓展研究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分院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教育基地在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开设的论坛、公共课,包括我们的社会实践等都具有这种职能。教育基地这几年我觉得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另一个方向。

    硕士生的主体大部分在北京上课,因为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比较多,门类比较多。如果教育基地自己授课的话,全院的资源就没有有效利用。对于这个问题以前有所争论,包括有的所长说成本很高,硕士生不要到北京去,我说,实际上让硕士生到北京去上课是降低了成本,因为如果说一门课程就几个学生来听,你也要开课的话,我们成都分院会开很多门这样的课,很多这样的专业课,这样一来,课程门数多,但每门课的学生人数少,其成本自然高,授课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不如让研究生们在研究生院接受统一的训练。对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基本上就在教育基地,因为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很少,它基本上都是公共课,如外语、第二外语、自然辩证法、政治等,这个我们比较好做。我不同意把我们的教育基地庞大的硕士生全部送到四川大学,我觉得那个就没有自我了,我们还是送到研究生院比较好,我们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营造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研究生自由创新

    记者:您刚才也说到,教育基地在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您认为科学院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彭宇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家都谈了很多。昨天晚上,我鼓励我指导的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我觉得大家非常有幸,我还说在中国科学院念研究生,你们完全有可能培养成为一流的人才,中国科学院具有把你们培养成一流创新人才的能力。当然因为我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有的的底子不是太好,如何使科学院研究生的质量,高于全国研究生质量的平均水平,甚至是高于重点高校的平均水平,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要有这样一种目标。

    在高校,跨学科的、自由的学术氛围可能比科学院还要好。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素质就是要高于高校的,这里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科学院的长处,就是导师很优秀,特别是他们在科研一线承担着大量课题,而且有些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科研的条件也不亚于高校。但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看,校园环境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的优化。

    我们的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可以做国家基金、863、973等课题,这可以帮助他们走向科学前沿,但是对系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或者跨学科的创新氛围,我们不及高校。比如,高校各种各样的讲座,各种各样创新的活动比我们要多,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思维可以受到启发,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营造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研究生自由创新方面还要下工夫,因为你跟着一个老师干课题,这是你的长处,但是你就在他手下一个地方干很多具体的工作,反过来又约束了你的创新。

    科学院的研究生,他可以做很高层次的课题,把学生带到科学的前沿这是优势,但是由于这种师徒似的很紧密的指导关系,他有时会妨碍我们学生思维的发挥,而在高等学校他基本上松散一点,高校的老师不坐班,有的时候带的学生也多,学生反而思维很活跃,最后创新能力很好,这种差别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还是要让他发挥余地更大一点,更宽松一点,自由探索的氛围要更浓一点才行。

    记者:目前,全院研究生已达三万三千余人,规模和质量的协调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您如何看待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问题?

    彭宇行:对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方面,我觉得还是主要从几个方面要把好关,一个就是要把好研究生指导老师的关,从现在来看的话,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它所在的课题组,或者他导师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觉得我们的老师要把一些好的思想,好的传统传授给研究生,引导他们创新。其次,我们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鼓励研究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向社会需求和科学前沿,做到团队式的创新。第三,我们要加强研究生的管理。对于个别不太好的典型,要靠制度来约束他。当然,还包括思想建设、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在适合的岗位,你才能发挥才能”

    记者: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培育科研的生力军应该是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具体到每个研究生,大家的目标可能多种多样。您如何看待中科院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人职业选择之间的矛盾?

    彭宇行:培育科研人员是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面向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开拓者。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人职业选择之间的矛盾问题,我觉得还是加强全面教育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包括思想方面的,择业方面的,多交流,跟老师交流,跟同学交流,或者我们请来各种各样的人士举办各种讲座、各种论坛,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鼓励他这种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

    曾经有一个例子,我自己培养的一个博士生非常优秀,我平时管他比较少,没有给他谈过思想,当时我在乐山市做副市长,在所里我是所长书记,副市长,还兼成都分院的副院长,所以非常忙,几乎到课题组的时间比较少,跟他们谈的时间少。后来一个事情给我震动很大,一个学生告诉我说,我很快要毕业的一个博士研究生,他不想搞研究,觉得很苦,当个科学家没有什么成就,他想去考公务员。后来我回到课题组,把大家找来,当着他的面教育了他,他的博士论文做得很漂亮。我说你要踏踏实实的做你的学问,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你要在适合的岗位,你的才能才能发挥,完全没有社会经验就去做公务员,只会断送你的学业,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后来他就听我的了,去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现在四川大学任教,改变非常大。像这样的学生教育辅导,包括他的择业观,他的价值观,是非常典型的。

    与欧洲研究生教育的差距

    记者:您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能否谈谈您对欧洲研究生教育的见闻与体会?

    彭宇行:我们中国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一直在缩小。我在出国之前的那段时间,我们发表论文一般是在中文期刊,但现在来看,我们普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都是在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期刊,这就是说我们和国外同行都在同样的科技文献平台上进行学术交流,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也和国外同行在同一层次。

    讲到欧洲的研究生教育,我觉得我们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他们的导师水平非常高,欧洲大学教师的门槛很高,要求非常严,比我们的要求要高得多。其次,欧洲大学的硬件条件要比我们好,我们这里做分析测试,得处处划卡交钱,在国外是不考虑这种成本的;一些仪器设备还是有一些差别,这个差别应该说都在缩小。第三,最重要的差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的鼓励方面,我们要差一点。我在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大学)攻读博士。这个大学的学生很国际化,有来自法国、欧洲其他国家、非洲、亚洲、美洲等不同地域的学生。欧洲学生很活跃,研究生承担着很多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如值班、药品管理、仪器管理等都是研究生自己来承担,他们任何的仪器操作都是学生自己做,有的学生觉得测的不对,他可以把仪器拆开,从头弄到尾,直到弄明白为止。这种做法在我们这里很难想象,我们的学生基本不管这些,只做自己的研究,互相交流也比较少。贵重的仪器都是老师看着,学生没有资格去动这些设备,学生把样品送给老师,测试出来再把结果给你。所以,研究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创新能力无形中得到培养。上述的三点,是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这种差别还是存在的,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

   “研究生教育不能本科化”

    记者:当前,从国内来看,本科生就业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成为倍受指责的热点问题,包括学制、授课、培养方式都越来越接近本科生培养模式,您对此怎么看?

    彭宇行:总体而言,我认为研究生教育不能本科化。但对于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要区别看待。因为研究生数量多了,有的可能要本科化了,特别是硕士阶段,因为国外本身没有这个层次,我觉得硕士阶段本科化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在国外硕士基本上就是一个中间学位,在欧洲也是,就是把所有的课程完成,或者做一个很小的论文,有的甚至不做,它基本上就是本科化的一个教学过程,至于博士阶段本科化肯定不行了,因为这两个阶段很大的差别,博士阶段因为你鼓励他的创新。为什么欧洲他比我们好,就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老师水平很高。第二个,它的硬件条件比我们还好。第三个,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比较强,这几点都是在本科化做不到的事情,都需要很个体的一种创新发挥,所以我觉得从研究生教育来讲,至少像博士生来讲,我觉得还是比较宽松的教育创新氛围为主。

    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妨把硕士阶段看作科研的基础教育。因为他做论文,不可能很深入,在国外也是;博士出来就要求系统的做科学研究,这样的话,也许会更好,欧美的体制都是这样的。另外,说到研究生的就业,我觉得这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比较薄弱的环节,高校的研究生就业,它的招聘渠道,推荐的渠道比我们面广,因为它的量大。像我们成都地区,我们会发给每个高校就业的中间市场,因为我们很难做独立的招聘会,都是搭建去做,当然这种模式都会长期的存在,包括我们对他们的指导和辅导也比较少,高校这个方面比我们强,我们要加强这方面工作。
责任编辑:贾宝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