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生物考古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

  • 蒋洪恩 (人文学院考古系)
  • 创建于 2009-06-08
  • 3450
学术讨论

    在香山会议办公室和我校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精心组织下,第350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考古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5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Svante Pääbo研究员和研究生院王昌燧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会议的组织工作,由我校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和胡耀武副教授负责。

  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主任、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原局长金铎教授与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艳芬教授,百忙之中专程莅临会议,认真听取了会议主题报告,并饶有兴致地参加了学术讨论和交流。 

  会议报告分为主题报告、中心报告和专题报告,围绕以下四个中心议题展开,即:1). 现代人的起源及文化演进;2). 人类遗传结构的演变;3). 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及演化;4)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古环境的响应。王昌燧教授作了题为“生物考古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大会主题报告。在简要介绍了生物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王昌燧教授重点阐述了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古代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等,开展多学科协作,探索我国早期农业(稻作和粟作)的起源和传播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此外,王教授还指出,农业的起源、人类的迁徙活动、人类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差异以及人骨的S同位素分析,将成为今后生物考古研究中新的学科生长点。吴新智院士通过对我国出土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系统观察和测量,认为中国的现代人当为本土起源,指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应是我国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主要动因。Pääbo研究员向大会汇报了他们课题组对距今13~3万年前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进行基因组测序的新进展,并就古DNA的提取以及DNA污染的预防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述。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通过古今DNA序列的相互比较,探讨了我国古代与现代新疆地区居民在基因上的区别与联系,并以维吾尔族人为例,介绍了该民族的基因来源,推测了古代维吾尔族形成的时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工艺,揭示了古人类适应和生存的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和赵志军研究员,结合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新资料,分别报告了我国家猪的起源和驯化以及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的最新研究进展。美国康斯威星大学的T. Douglas Price教授,详细介绍了锶同位素分析示踪先民迁徙活动的方法和原理,并运用该方法探讨了美洲玛雅遗址国王的来源。该校的James Burton教授,还进一步阐述了如何运用碳、氧、锶同位素的有机结合,追踪我国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遗址中人群的来源。此外,其它国内外著名学者,如荷兰自由大学Henk Kars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朱泓主任和该校生命学院周慧副院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研究员、加拿大西蒙佛瑞兹大学杨东亚教授、美国加州拉文大学Felicia R. Beardsley教授、日本东京大学Minoru Yoneda副教授、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小强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中心曾长清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蒋洪恩博士等,围绕中心议题也分别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秉承学术平等的香山科学会议精神,与会代表围绕着大会主题报告及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在我国大力开展生物考古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原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支持与资助。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顺利召开,将有助于我国学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国际生物考古的研究现状,有效地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它标志着我国专家业已跻身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等世界性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行列,借助于我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坚信,生物考古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将在华夏大地产生。

 

责任编辑:蒋洪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