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行时】实验室里的“传帮带”:老传统新实践

  • 孙嫣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07-03-02
  • 2951

     历史总是有无数的相似处,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小团体内英才辈出,皆堪为一时之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汇集百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二十世纪玻恩与弗朗克组织的“物理结构讨论班”也曾先后吸引过泡利、海森堡、奥本海默等近代物理俊杰。可见,一个好的团队、好的环境对工作成绩的影响。

    每一位学生,也希望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可以高手如林,保持活跃的讨论风气。要形成这样的环境离不开努力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也离不开多年积淀的扎实学术修养,但更困难且重要的是如何将好的传统保持、流传下去。这就离不开“传、帮、带”的老传统。

    在学校里,除了多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情况外,通常学生只由一名导师负责培养,这“传、帮、带”的角色就自然而然落到了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身上。“传、帮、带”们虽然不如导师们学术积淀深厚、经验丰富,但也希望能够让师弟、师妹们避免当年自己走过的弯路,初步学会做好科研的方法。

    宋进亮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本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兄”,在“传帮带”的问题上可谓有很丰富的经验了。

    这里所说的“传帮带”,就是从师兄弟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帮助低年级的同学。

    1.因材施教

    宋进亮说,事实上师弟师妹们遇到的问题都是当年自己都亲身体验过经历过的,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但也没有差别。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大同小异的。看师弟师妹们的精神状态,一回想当年,自己都知道。老师虽然也当过学生,教过学生,对教育的方法也很清楚的,但是毕竟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所谓的“因材”,就是说人“一样”也“不一样”。“一样”是说大家在一段时期内遇到的问题大致是相似的,譬如研一的同学不知道怎么上课,做研究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找方向,不知如何查文献等等。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一样的地方。说“不一样”,就是说虽然老师有一定的录取标准和要求,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譬如有些人适合做工程,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些人就喜欢搞理论研究。由于学生之间平时都在一起,更容易互相了解,而老师平时比较忙,不能够经常与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时候师兄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在不同的方面进行指导。

    2.

    当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阶段,开始参与研究工作时,导师通常会建议学生从一些小的问题入手,从参与师兄、师姐的工作开始,于是,师兄师姐就可以发挥“带”的作用。

    “传、帮、带”需要帮助师弟、师妹在导师建议的基础上,将问题明确并且细化,指出大体的工作思路和步骤。此时的主要目的是使新同学经历一次参与工作的成功案例,积累初始的经验,对科研工作是怎么回事获得感性认识并且建立自信心。

    宋进亮认为,高年级同学应当在这一阶段适当多花费精力,工作尽量细致,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确定的目标下,按照合理的步骤稳步推进。需要时,高年级同学可以为低年级同学指明可用的参考资料来源,甚至替他们解决一些关键的难点,避免低年级学生“卡”在一些步骤上,丧失工作的信心。但同样需要避免的是,指点不可点得太透,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最好点到即止,保留一小部分思考尝试的余地。并且应当定期检查工作进展,一方面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低年级学生养成经常讨论的好习惯。

    3.

    所谓“传”,其核心组成部分即为向低年级同学传授关键技能以及实验室掌握的核心技术。其中包括:资料检索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宋进亮说,就他所在的计算机学科来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为了锻炼学生能力,通常可能分别布置以下这些类型的任务:指定调研特定系统、软件或模块,通常会说明调研的目标、主要内容以及用于比较的参照对象,从而练习资料查询的能力;阅读指定论文或书籍,完成阅读笔记或报告,通常要求阐明论文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思想以及论文中的哪些部分值得参考,从而练习学习文献的能力;根据给定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性能指标,运用选定的技术进行编程实现,该工作可以与推广编程标准、提高编码质量的讨论会结合进行,从而练习编程实现的能力;根据给定的功能需求,设计某软件或模块的大体架构,此类型的工作用到的经验较多,需要注意定期进行讨论修改,才能保证工作质量,从而练习结构设计的能力;使用指定的测试工具检测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需要注意对工具的使用方法给予比较详细的指点,以节省学习时间、快速掌握工具,从而提高操作动手能力;解释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分析结果,需要注意通过讨论的方式拓宽分析的视角,从而提高实验分析的能力;有时还指定低年级同学负责完成讨论会的会议记录,或者宣讲、汇报工作成果,从而练习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等。争取为后续工作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4.

    到学生的研二开题报告的时候,这时像宋进亮这样的高年级同学更多要发挥“帮”的作用。通常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学生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或是导师直接指定了所要研究的题目。但在开始阶段,通常题目还停留在一个想法的阶段,抽象、概括而不具体。为使问题真正成为研究课题,那么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比较和归纳。就计算机学科的经验来看,从项目工作中总结而来的论文,首先应当理清项目需求,之后使用计算机科学已有的理论、方法、工具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的关键点,整理成为形式化语言重新表达的工作目标。而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方向,就需要弄清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历史变迁,整理成为一棵知识树,带着全局的眼光,结合至少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通常在调研分析阶段容易陷入文献资料的海洋,不能整理出知识框架,难以发现契合的应用场景实例,也容易丢失自己的初始需求目标。这些是需要导师以及高年级同学加以适当帮助的,通过定期讨论,整理知识的体系结构、研究具体案例、回溯初始的思想。如此才能渐入佳境,正式踏入科研领域。

    5.科研素养

    在谈到“传帮带”的同时,我们也很关心科研素养方面的问题,究竟科学研究与其他行业有什么区别呢?又如何做研究呢?

    在这些问题上,宋进亮认为,科研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洞察力”。所谓的“研究生”,先有“研”才能有“生”。需要有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糊的问题可以变清晰,其他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弄明白,隐藏很深的东西可以挖掘出来。科研要有前瞻性,通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这是科研的根本目的,任何学科都如此,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宋进亮说,好多事情其实可以看成为“学徒”的事情。学徒和学习不一样,学习就是给你一本书,告诉你知识架构是怎样的,学完就算功德圆满。学徒不一样,学徒是有师傅带你,就是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徒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出成果来。做科研不是给你一本“如何搞科研”的书,你读过了就能学会的,主要还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总结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师兄师姐的帮助下,逐渐领悟学会的。这个过程跟当年手工业、戏班子之类的没太大差别。一般来说,大家在进入实验室之后,都过过一段“苦日子”,前辈门先告诉你一件事情怎样做,不用你研究新东西,作为一个“打下手”的作用,先进入角色,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譬如短期内读一部分文献和书籍,应用于实践当中,不断的在“蹂躏”的环境下成长,才能真正融入实验室,融入到科研团队和环境中。

    宋进亮认为,好的“传、帮、带”的工作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的。但同时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科研习惯的再检验的过程,也能够避免后来的师弟、师妹走很多弯路。看着新同学逐渐成熟,逐渐能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工作中去,“传、帮、带”不亦乐乎!

    【记者评述】:笔者本人也是一名研一的学生,在对于如何融入实验室环境,进行科学研究也感到困惑不已。刚刚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下,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也改变了。大学可以说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种过渡,但在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些欠缺。在研究生阶段,当我们真正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时候,我们多半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如何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发掘出于己有益的解决方案。而师兄师姐们的“传帮带”,将他们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与我们分享,在“关键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启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而引领我们逐渐融入到科研环境中去。

    (本文采访对象宋进亮,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本部2003级硕博连读生,导师罗铁坚;本文作者孙嫣,信息学院2006级研究生,学生会宣传部干部)
责任编辑:孙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