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创新,不是一个单独的目标,为了创新而创新势必是难得成功的。正如同爬山,为了达到山顶而爬反而失去了所有路途的快乐。创新,实际便来源于日常生活。在来自于细心的观察去发现蕴含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不同寻常之事的能力;来自综合思考融会贯通的素质以及灵活使用多方面资料;来自对自己的信念和看法的坚持;而最后,创新来自一种为人类造福的悲天悯人情怀。
作者以科学史上的几个故事为例,阐明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
从第一个猿人学会用木棒取火的时候;将第一个原始人用骨针穿毛缝制衣服的时候;当第一个陶器被制作出来放在火上烘烤,可以盛水和食物的时候;当第一次人类学会用一颗扣子来把衣服扣住的时候;当电灯第一次照破黑暗的时候……人类的脚步在这无数个创新的第一次的引领下越走越远了。
多少的第一次并不是来自于超常的智慧,惊人的洞察力,或者人所不及的判断力,它只来自一些细微的地方——多一点点细心;多一点点尝试;多一点点综合……就是那么一点点,却创造出来很多。
在你也想去试试自己“创”一把“新”的时候,我想讲几个科学史中的故事。
1
曾经有一位英国细菌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检查一个由于马虎而被暴露在空气之中的葡萄球菌培养基——它上面已经生了斑斑点点的霉而无法使用。
这是很普通的一个失误,一般人肯定会直接把培养皿里的东西倒掉,洗净。而他却敏感的注意到:在培养基中霉斑周围一个小区域里的细菌消失了。他断定这种霉在生产某种对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并且不久就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培养皿里的霉斑进行了分离和化验,他提炼出一种能抑制许多其它有害细菌的生长的物质——这个科学家就是194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弗莱明,他所发现的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数十万缺医少药、伤病缠身的士兵的生命的青霉素。
并且在战后青霉素的应用迅速进入公众领域,从此把人类从梅毒、淋病、猩红热、白喉、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坏疽等多种疾病中解脱出来。
他比别人并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对一个生霉的培养皿进行了更仔细的检验。而他因此开创了医学治疗的新时代,数万人因他而获救。
2
1591年的一天,一个前额开阔、胡须浓密的年轻学者令人惊讶地带着两个铅球,攀上了比萨市中心的那座斜塔。
当他爬到了塔顶,俯视大地的时候,他看到下面站着很多人——他们有的是他的支持者,而更多的则准备着在这里看到他的失败——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坚决捍卫者。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无知的神学统治着社会,质疑亚里士多德他无异于质疑教皇的权威。
明白这一切的他仍然毅然扔下两只铅球,当两只不同重量的铅球几乎同时坠落在塔底的一片草地上时,所有人都清楚明白地看见了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伽利略的同事们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任何物体,无论其重量如何,如果在相同的距离落下,其所需时间相等。伽利略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从此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并由此名垂青史。
他也没有多做什么,只是相信了自己所认定的——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必然是不同时落地的——并且将它展示给众人看。
3
在1859年之前,世界上并非没有人做过长途旅行。但是直到1831年,一切才起了变化。
一个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因为对虫子独有情钟而被父亲骂为“你除了打鸟 玩狗和抓老鼠外什么也不会干”的剑桥大学学生登上了 “贝格尔号”军舰,随船进行环球考察。
这个年轻人在南美大草原发现一种物种和已灭绝物种的化石看上去很相似;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大多数鸟类都具备相似特征,但却有细微差异;在安第斯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这些发现使得他开始对物种起源的上帝创造论产生了怀疑——这些生物事实只能根据物种是逐渐变异的这样一种假设,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旅行归来,经过几年安静思考和搜集资料,他终于肯定的相信——物种是可变的,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并于1859年11月24日完成出版了生物学史上夸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从此颠覆了上帝创世观,改变了人类关于自己,关于自己所在的世界被误导的认识历史。
他也一样,只是一直坚持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持之以恒的思考。
4
十九世纪后期,生物学进入对细胞进行深入研究的时代。染色体,核酸,DNA,逐渐被发现,遗传学明确了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又发现了在细胞核中,对遗传起决定作用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在DNA被确定为遗传因子的携带者之后,无数生物,遗传学家都以发现DNA的结构为下一个奋斗目标。
而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却是两个年轻人——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他们并不是最早开始做类似工作的,从这时间上来说他们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其他人的资料——从英国生物物理学家维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里得到DNA结构的照片;在查哥夫那里听说DNA四种碱基两两相等的数据;并从鲍林奈得到的蛋白质肽链由于氢键而呈a螺旋型的数据——并聪明的融会贯通,将三家说法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很快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并于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堪称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宣告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
他们比别人多的,只是灵活肯问的头脑,和将其各种看法综合的能力。
5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恐慌也随之蔓延——曾经的农业最发达的土地,现在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民吗?
看着身边很多人因饥饿而全身浮肿,看着孩子因为饥饿而用树叶草根填肚,在农校工作的袁隆平心如刀绞。吃饭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成为他内心一生的追求。
为了这个梦想,他十多年来一下课就钻在水稻田里,研究水稻的杂交。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他和新婚的妻子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检查了14000多个稻穗。
终于他成功培育出来高产杂交水稻,如今中国广大土地上的水稻,基本都源于他的第一代杂交稻。
而帮助他成功的则是拥有一份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拥有一个科学家济世救人的渴望,拥有人性里最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而正是这个促使他迈过一切困难,最终走向了成功。
…… ……
创新,不是一个单独的目标,为了创新而创新势必是难得成功的。正如同爬山,为了达到山顶而爬反而失去了所有路途的快乐。
创新,实际便来源于日常生活。在来自于细心的观察去发现蕴含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不同寻常之事的能力;来自综合思考融会贯通的素质以及灵活使用多方面资料;来自对自己的信念和看法的坚持;而最后,创新来自一种为人类造福的悲天悯人情怀。
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并为之努力的时候,也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擦擦头上的汗水,放下刚刚手中刚刚完成的实验,你就看到美丽的创新女神来到了你的身边。
(作者:邸笑飞,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5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邸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