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朱永新答钱老之问

  • 张净瑞 师国慧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2-12
  • 151

2012年12月11日下午2点由国科大团委主办、国科大学生会协办的人文系列讲座“关于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园区礼堂成功举行。

讲座有幸请到了著名教育家、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他以“中国人聪明而勤奋,但为什么就是培养不出创新拔尖的人才”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了自己的讲座。通过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对比,他找出了我们国家的教育很难培养出世界级大师的原因。

第一,文理分科使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分离。他认为,中国并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文理分科使理科生缺少历史、地理等人文的基本知识;同时使得文科生缺少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很多大师像华罗庚都是文理兼容的,单独的科学追求与人文素养在自己的道路上都不会走的太远。我们的教育应彻底改变“大部分人陪少数人读书”的教育体制,呼吁取消文理分科,按照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第二,阅读能力的下降导致国民整体素质的下降。犹太人每人每年平均读65本书,而我国平均仅为5本;犹太人把阅读作为生活动一部分,而我们的阅读大部分通过强制完成。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是通过阅读的程度来体现的,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正如你的营养结构决定你的发育情况一样,你的阅读深度也就决定了你的精神境界。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更是需要加强的。

第三,满堂灌的教学体系让同学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形象地把我们当下的学习情况概括为“上课记笔记、考前拼记忆、考后全忘记”,并认为老师是“拿着一张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甚至有的老师的教学笔记几十年都未曾改变,完全没有讲出新的知识。他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讨论的,应把老师扮演的独角戏角色变为大家一起演出的舞台,为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提供好的发展空间,课堂应该是充满挑战的,我们应借鉴一下欧美的教育模式。

接着他又解析了这个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一些教育现象:教育对地方管的太死,偌大一个中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缺少教育的灵活性;对学校管的太死,学校没有自主权,应鼓励学校百花齐放;教育行政部门权利太大、太集中,缺乏监督与评价体系;教育资源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质量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东、西部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太大;民办教育的活力没有得到发挥,没有起到对公办教育的补充作用。

针对这些现象,他提出了一下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处理好政府、学校、市场三者的关系,努力建成服务型的教育行政机构;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平优先的教育原则,努力做到机会公平、条件公平、结果公平,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教育基准;进一步下放行政权力,将因地制宜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思想,形成主动活泼的教育生态;进一步落实校长办学的自主权,放权才有活动,自主才有创新;建立管、办、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开放教育,鼓励中外合资办学。

在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积极与朱教授互动,不管是关于教育行政的敏感问题、还是民办教育问题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赢得了场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朱永新,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文件说明
互动过程
责任编辑:张净瑞 师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