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两院院士石元春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04-30
  • 3862
     【新闻网讯  记者欧阳静29日报道】29日下午,两院院士石元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报告会上做了题为“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的报告。本场报告由高教出版社副社长王霁主持。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里,石元春教授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一条条全球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一个个最新的理念娓娓道来,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

    石元春院士从15世纪以后就在英语中广泛应用的拉丁文Cultura讲起,讲到了“文化”与“农业”渊源关系及其互动情况。他说,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而“农业”为Agriculture,这表明,“农业”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石院士认为,农业发展的历史也是科技与人文互动的历史,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时而和谐,时而是相悖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他首先介绍了早期农业文明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他给大家看了北京猿人、马坝人遗址和半坡村遗址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祖先一开始是住在山洞,因为在山洞里比较安全。但是到了半坡村时期,人类有自己的村落和房子。人类由山地走向的平原,为什么?那是因为人类发明了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开创了农业,同时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的开创也改变了人类自己。人类由游动的居住到一种定居。同时,原始农业以养殖和种植为核心,形成一套它的科学的体系,以农具为例,在旧石器时代只是采集的石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开始 采用铁器、火种,到了后期是锄头耕作的时期。另外制陶、冶金、纺织等工业都得到了发展。

    谈到原始社会人文与科技的互动,石院士引用庄子的一句话,“神农之世,耕而食,质而衣,无相害之心……”,说明那时的氏族制度是一种非常单纯、质朴的原始共产主义。氏族制度推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外,是让人类敬畏自然,崇拜图腾,神话农业。中国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无独有偶,希腊也有位既是智慧之神又是农神的雅典娜女神。

    石院士说,渔猎采集的实践和冰期后气侯的最佳期,激发了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正是因为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开始了初始性的科技和人文的推动。动植物的驯化,在科技人文当中处在一个中心的位置。氏族制和敬畏自然的人文环境,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的的良性互动。

    他指出,人文环境从“以神为中心”变为“以人为中心”,比如“人定胜天”、“战地斗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理念,表明人类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同时的盲目自大心态。另外,因为工业时期农业不是主导产业,所以就出现了“工高农低论”、“城乡二元论”,使得农业始终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种人文环境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时期,农业的发展呈现一种的双重非良性互动,农业科技生产和自然是非和谐的模式。工业文明时期,农业是非主体产业,但是它是基础性产业,人文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近代农业科技突出的正负效应,使农业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这个问题其他国家也存在,但是在中国表现的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石院士提出希望,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变传统农业与工业界限,为生物性产业和非生物性产业的界限。

    石元春院士风趣生动的讲演赢得场上听众阵阵掌声,也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