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计算所研究生通过视频收看2004年中科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第二场报告

  • 48
  • 创建于 2004-05-28
  • 1829
  5月21日下午,由中科院党组办、中科院京区党委、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第二场报告会在中国科技大学隆重举行。   当日下午2点,沈阳计算所全体研究生通过卫星直播收看了这次讲座。之前,同学们已经听过第一次创新案例讲座,都觉得受益匪浅,所以这次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焦急等待,大家都知道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快开讲时,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我们虽然没能在现场亲身体会,但同学们同样热情高涨,共同感受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郭雷院士和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张亚平院士两位杰出青年科学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   在这次报告会上,两位院士分别以“在时代环境中创新成才”和“我在边疆--青年学者的定位与成才”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科学方法论与价值观,以及面向国家需求进行科技攻关的感人经历,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科技创新的独到见解。郭雷和张亚平都是年龄不满45岁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担负着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工作。 两位院士的讲座都非常精彩。郭雷院士博士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回来就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所所长,主要从事系统与控制科学基础研究,在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反馈理论和随机系统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性和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郭雷在报告中首先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并引经据典,深刻阐述时代环境与个人成才的辩证关系。他说,人生成就的大小,除了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刚好说到了很多人目前心理状态,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到客观原因上,甚至直截了当的说自己脑子不聪明来对待所面临的困难,而不是主动去想办法解决,把困难转变为压力和动力;这样的人即使有好的时代环境和先天因素,也不一定会珍惜和利用好。引用郭雷院士的话:“把握好顺境,利用好逆境,成才便成了自然的事!”   他对创新的理解是: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探索最有意义和对学科发展可能具有根本性作用的问题。他告诫学子们:对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人来讲,争取经费不是目的,发表SCI论文不是目的,用论文去赚钱不是目的,甚至获大奖也不是目的。这些至多是追求科学真理过程中的手段或者是副产品。要做事,先做人;要成功,先吃苦;要创新,先积累。   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中,有很多人不为长远的科技成果考虑,整日忙于短期利益的实现,这样的人即便是早年有过很好的科研成绩,也不能保持长久。从根本上看,我们应该改革科技成果的导向机制,鼓励更多的人沉下去,埋头搞科研,不要让科研变得功利化和世俗化。科技是面向未来,甚至是无知的,科技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应该满腔热情,心怀坦荡。   张亚平2003年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目前最年轻的一位院士。它主要从事遗传与进化研究,在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发育、基因的起源进化以及生物适应进化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张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正确把握定位,选择一些前沿、重要的科学问题,并把它与一些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他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能单纯追求文章数量,而要耐心地积累,尽可能静下心来开展一些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形成系统性工作,并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中寻求最佳平衡。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要取得成绩必须依靠团队力量,营造出奋发向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争鸣、相互协作帮助、寻求共同发展的团队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强团队与其它团队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演讲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通过视频看到现场气氛更是热烈。能直接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到了科学大师爱国、奉献与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听了他们讲述自己科研工作经历,谈论科学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对于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以后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将具有重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沈阳计算所研究生部党支部供稿)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