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刘晓奕】“我们经常太忙于思考,以至于忘记了反思我们实际上是如何进行思考的。”4月22日晚7点中关村校区S101教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以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做引,拉开了明德讲堂M079期的序幕,演讲主题为“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对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
演讲开始,关世杰就“文化、思维方式、文化的无意识及文化基因”几个概念向同学们做了简单形象的介绍。其中文化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他与听众重点探讨了其中的思维方式,以信封地址写作方式、时间姓名表达等为例,可以清晰的看到中西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而“思维方式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文化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历史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世杰介绍到,“甲午战争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反思带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
那么中国和西方思维方式究竟有哪些差异呢?关世杰认为“中国偏好形象、类比思维,西方偏向抽象、逻辑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女孩对烤鹅和外婆的想象属于形象思维,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更偏重逻辑思维。另外,“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与整体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与部分思维。中国人偏好辩证思维,英美人偏好二元对立思维”,这些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得到了验证。例如,人的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抽象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与直觉,人脑认知汉字时,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偏向左脑,而是左右脑并用,因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更强一些。
受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不同。例如汉语中量词特别多,且与形象密切相关,而英语中大多数没有量词。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医,京剧与国画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例如西医学重结构,中医学重整体。中医不仅把人体本身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且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的观点认为现实的东西是有结构的,是可以分解的,“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体现了中国综合、整体思维与西方分析、部分思维的差异。另外,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中国的太极图中阴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道德经》中亦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无中间性,即使西方也有辩证法,但是与中国人的辩证法有区别。
思维方式与创新方面,关世杰强调“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只是偏好和强弱问题,不是有无问题。彼此在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一方面,他认为从影响思维方式的五大原因推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他鼓励大家了解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东西方思维方式各有利弊,互补互济则可助力创新。最后他谈到“我们忙于思考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反思我们实际上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中西思维方式各有千秋,融会中西,有助于大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演讲中同学们投入专注,结束后纷纷踊跃向演讲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例如中西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幽默方式的表达以及历史思潮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影响等,关世杰都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予以耐心解答。整场讲座于晚上9时许顺利落下帷幕。
关世杰,1981、198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学士与硕士学位。198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改为国际关系学院)任教。1991-1996年任国际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1996-2001年任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系副主任,2001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和国际文化关系。出版专著《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等。其中,《国际传播学》获得2006年北京大学第八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