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技史学家张柏春做客“小洪山讲坛”---谈“中苏关系与中国科技发展”

  • 小洪山记者团黎娜、白迪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1-10-12
  • 580

    2011年10月11日下午,著名科技史学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为武汉分院和在汉六个研究所150多名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作了一场题为“中苏关系与中国科技发展:1949-1966”的精彩报告,受到大家热烈欢迎。该报告系中科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系列巡讲报告会的第二场,也是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47讲。

    张柏春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二战期间苏联政府根据自身利益对中共和当时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进而分析了1949-1966年间中国与苏联的政治关系。在“友好同盟互助”的战略关系背景下,中苏两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内部利益、价值观和规则。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为回报,苏方开始大规模援华,技术转移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柏春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之前,苏联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向中国转移:一是工业援建项目;二是开展科技合作;三是为中高等科技教育提供帮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大规模的、系统的、高水平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也带动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我们不能否认“中苏结盟”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柏春在报告中还展示了大量年代久远、记录着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的珍贵照片,使听众切身感受到中苏关系史的复杂程度及其深远影响。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提出了诸如“中国与俄罗斯关系走向”、“中国当前科技发展水平与美、俄两国的差距”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创建历史”等感兴趣的问题,张柏春均一一作答,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次报告会由武汉分院副院长袁志明主持。报告结束,袁志明代表武汉教育基地向张柏春所长赠予了“小洪山讲坛”第47讲的纪念盘。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黎娜、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