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交汇:《哥》剧后演员与学生激情交流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04-12
-
1413
【新闻网讯 记者欧阳静 尚严伟报道】在长达几分钟的鼓掌声中,由中国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礼堂落下了帷幕。此时进入了演员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同学们踊跃发言,就编剧、表现形式、剧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所反映出的科学伦理,跟该剧导演及演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是一个科学剧,里面涉及很多物理知识,要逻辑上自洽很有难度,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首先“科学”就跟“艺术”出了一个难题。
“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编剧,他看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包括英国前情报机关、前苏联克克勃的解密的资料,差不多100万字,是参考了很多文献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写下来的;还有就是我们对剧情的体会和切磋,我们用了排练一般话剧三倍的时间来排练,可以说是艰辛”该剧中饰演海森堡的梁国庆深有感触地说。
“该剧多次运用了电影投放的形式,在以前的话剧中没有过的,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该剧导演王晓鹰说:“这种形式在现在话剧里的运用是比较多,这叫多媒体的运用,把其它媒体形式揉合进去。据我了解,全世界四十多个版本,用这种手段的只有我们一家,应用数学家林家翘看了我们的版本觉得我们这个版本比美国的好,就是因为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使的表现力更强,我想形象冲击比语言更具表现力。”
“我是学科学的,科学是要发现事务真相,那么请问:海森堡没有造成原子弹是因为自己情感上不情愿,还是因为客观上没有考虑周全呢?”又一次科学与艺术的不期而遇。
王晓鹰说:“这是一个历史之谜,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没人知道。这里表现的是这样一个命题:生活当中的抉择,是由蛰伏在你心灵深处的,是上帝引指你做出连自己也想不到的正确选择,这个正确选择使得人类得以幸免。”
“我觉得这个话剧对我的心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很多人认为搞科学的人只有狂热,没有责任感,而该剧却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每个人来剖析自我。”一位同学的感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搏得了热烈得掌声。
就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有同学提出“有人说艺术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的,你对这样一个观点是怎样理解的?”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我们的艺术,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科学又需要艺术,既需要肉体又需要灵魂。”王晓鹰的回答再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在这里,在玉泉之夜,通过话剧,我们反思了科学的伦理,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责任;通过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汇。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