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李景源研究员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 文/高衍超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2-12
  • 244
李景源研究员在作报告
主持人介绍讲座嘉宾
报告会现场
李景源研究员在作报告 摄/平爱国
主持人介绍讲座嘉宾 摄/平爱国
报告会现场 摄/杨天鹏

2012年12月11日15时30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4场主题报告会在国科大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前所长、著名哲学理论家李景源研究员应邀以“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教授参加此次学术报告会,人文学院胡新和教授评论并主持。

李景源研究员从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值得倡导的价值观以及三个自信引出话题,分三个部分对本次学术演讲的话题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从中国发展道路视角来看价值体系的意义。李景源研究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个命题已经超出了公民导致建设的范围,是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观里面的核心理念提出来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个民族价值观念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实际上是向世界来说明中国要走什么道路,要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心价值体系是表示中国政治特性的东西,表明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就此而言,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政治价值观。

接着,李景源研究员以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为例,详细阐述了为什么价值观争论的实质是争夺发展主动权的问题。李景源研究员认为,1990年《华盛顿共识》的出台表明新自由主义主导模式加速向世界推广,不仅仅成为经济模式,日益成为政治模式。从那以后不仅导致了苏东剧变,而且使拉美许多国家遭遇发展陷阱。此后,很多学者把苏东模式的失败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死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创意民族已经崛起。2004年雷诺发表一篇文章叫做《北京共识》,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部跟《华盛顿共识》不同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发展,充满中国元素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了世界,开始引起西方情绪化的反映。很多报刊指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头号强国,资本主义遇到了自两级体系以来最尖锐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些都表明中国和西方已经开始在价值观层面进行角力。

怎样从历史观上来把握中国价值观的实质呢?李景源研究员认为,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生产力的观点,一个是群众的观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整个国际以及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最大的难题。这个问题是在价值观领域提出的,但对它的解答在历史观领域。李景源研究员指出,对中华民族而言,不仅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唯物史观有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更与唯物史观有关,只有从历史观拨乱反正入手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社会深层辩论的根据。邓小平勇敢地思考、探索并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此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始终没有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来发展生产力,始终强调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事实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做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才能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提问环节,场下观众互动热烈。李景源研究员对同学们提出的“对中国道路的权威表述”、“中国道路探索当中,如何在体制上保证文化创新活动得以真正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以及“如何增强中国道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具体而翔实地回答。

李景源,1945年7月生,天津宝坻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责任编辑:文/高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