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创新:企业生存发展之源

  • 张 智
  • 创建于 2006-03-08
  • 2180
     【内容提要】海尔的创业史,印证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源,也说明了已取得骄人成绩海尔人依然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的原因。但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可以拿来称赞研究的国内企业创新案例恐怕还是屈指可数。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无论在那个行业,要奏响“中国创造”的旋律,我们的出路只有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

    “海尔”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成为产品具有高质量和良好优质售后服务的代名词。可是你知道吗?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冰箱厂,1984年,总裁张瑞敏临危受任,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员工依靠不断的自主创新,成为今天全球瞩目的中国民营集团。这些海尔集团开拓创新的印象缘于我毕业时一次不成功的应聘,其实那家公司只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合作伙伴,但是所举办的培训参照了海尔集团总部的培训标准,所以才有幸了解海尔集团诞生、成长、成功的历史。

    进入培训地点,迎面的标语既醒目又让我吃惊,上面是巨大的两个字——“创新”,下面是“我们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她取得的各项业绩不胜枚举,今天的海尔集团还需要那么谨慎吗?”我不禁有些疑问。随着培训的深入,我逐渐明白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海尔集团,创新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已成为她的生命之源。

    影片CEO中有这样一段,当时厂方多方努力从德国一家冰箱厂进口一批冰箱零件进行组装代加工,但是中国还没有德国当时已经采用的机械化组装设备,只有靠手工完成。事实上,手工也可以达到德国的生产标准。但是组装完成之后进行检验时,让人吃惊,没有一台完全合格。不是有螺丝松动就是零件没有安装到位,全都是由于工人质量意识薄弱造成的一些小问题。身为厂长的张瑞敏下令:谁加工的谁砸,然后放火焚烧。这一举措击碎了员工薄弱的质量意识观。从此海尔建立了“质量第一”的理念。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海尔产品价格的确昂贵,但是选择了海尔就是选择高质量,从长远利益考虑,这样的消费行为还是经济实惠的。而且22年来,海尔一直坚持以坚实的质量承诺“真诚到永远”回报钟爱她的顾客。

    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尔率先创新建立了“赛马不相马”的公平竞争机制,即给每个员工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千里马,都可以大胆的一试伸手。这一体制告别了多年以来的人才衡量使用机制,激励了许多年轻人到海尔共谋发展。海尔在人力资源上的另一个观点是“借力”观念。她抛弃国内许多企业强调自身拥有多少人才的旧观念,而采取借用方式寻求合作。先后和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抗菌塑料研究、机器人研究等项目,充分整合了人力资源。

    在公司管理方面,海尔人出台了(OEC)日清日高管理法。日清工作法简单地说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个每天哪怕提高了一点,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这个方法听起来容易,也许坚持做10天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天天如此,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行的。

    面对当时的家电市场价格行情,我比较迷惑“市场上其他电器产品在打价格战,而海尔却不降价或者降价很少,这是为什么?”培训老师给我的回答是创新,海尔人要求科研人员赶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否定自己,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靠新产品的质量占有市场。就是普通人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始终要比对手快,这样才能在同类企业中保持狼一样的竞争力。

    “我们要做市场的狼,这样才能与狼共舞”,这是张瑞敏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你要生存,就必须成为狼。凭借着各方面的创新,海尔这只家电行业的狼已经开始茁壮成长了。

    海尔的创业史,印证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源,也说明了已取得骄人成绩海尔人依然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的原因。但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可以拿来称赞研究的国内企业创新案例恐怕还是屈指可数。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无论在那个行业,要奏响“中国创造”的旋律,我们的出路只有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

    (作者:张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级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动物所)
责任编辑:张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