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排队乘车:应醒目地标示出乘车区域
-
黄蕾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03-21
-
2232
3月20日中午,为开展同学们排队乘车的后续报道,记者又一次来到了中关村园区校车始发站。
12:35分,记者在此看看到:当学生会志愿者没有进行疏导之时,同学们大都三五成群的聊天,或者在一旁看看报纸;12:40分,人聚集的越来越多,学生志愿者开始维持秩序,当大家听到“请排队上车”的呼吁之后,便按照志愿者的指引在两辆校车的上车门处成了两排或一排的队伍。
跟踪报道排队乘车事件已近一星期的时间,记者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玉泉路和中关村两个园区的校车为对开,两边乘车的同学是对等的,为什么在玉泉园区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很自觉地将队伍排好,而中关村园区则呈现一定的“混乱”呢?这是否意味着同学们在短短的4个小时素质就会有180度的转变?
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乘车等候的同学和学生会志愿者。
同学们普遍对于排队乘车的做法表示赞同,这样秩序有了保障,乘车的效率也有了提高。但是,大家说,中关村园区的候车区域比较特殊,两个上车门并行,且需要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排队。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引导,大家对排队的形式不确定。而在这样一个群体组织中,没有一个领导者出现,大家一般都选择“不作为”。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地面上标志出固定的乘车区域,这样也减少了志愿者的劳动强度。
而学生会的志愿者说,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同学们才能熟悉排队,督导工作还要继续一段时间。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每天来往于两院去的校车有7趟之多,而学生会学习生活部的3名志愿者需要以怎样的精力投入到秩序维持中来?
记者梳理了一下社会排队乘车风气的形成过程:最初倡导北京地铁站的排队乘车的是排队志愿者,他们自觉地在乘车口排起有三四个人组成的队伍,而后面的人就自觉地排到队伍中来;北京的环线地铁是近期才标记的乘车区域,而秩序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过去异常的拥挤现象被缓解了很多,相对于人民素质提高来说,规则的制定恐怕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排队乘车的思想,同学们应该自觉树立起这样建立良好秩序的意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在提倡同学们提高素质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改进硬件设施,尤其应该在地面上,醒目地标示出固定的乘车区域,这样,倡导排队乘车,才不致于一时的风潮,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习惯。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共同的责任,记者也相信,建设中科院研究生院和谐校园也是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单方面的倡导、要求,没有相关制度、设施的改进,只会流于形式。
(研究生记者团 黄蕾)
责任编辑: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