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著名学者何兆武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11-09
  • 2339

     【新闻网讯 记者楚蕙苹】2006年1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49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常委厅隆重举行。85岁高龄的当代著名思想文化史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以“中学西学与现代化”为题,就中学与西学之争和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等问题在论坛发表精彩演讲。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惠国主持演讲。

   科学技术要与一定的语境和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

    何兆武先生认为,中学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传统习惯上都是把到19世纪为止传承的几千年中国文明的学问叫中学。到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一些学术的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就被简称为西学。

    何兆武回顾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然而此时已经进入近代化的胜利者英国却把这次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因为中国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拒绝他们通商。这次沉痛的教训使得中国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反省,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以及“中体西用”思想的雏形。19世纪60年代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将牛顿的科学系统引入中国。此后就出现了中西学之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呼吁人们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制。科学技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够脱离整个社会而独立存在,一定要有一个政治、社会的背景和它配套。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后来清朝一个湖广总督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我们以中学为本体,借鉴西学来作为我们的应用科学,应用技术。我们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的语境,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以中学为体,辅以西学”,一开始是在中学完全占主导地位,西学没有地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但是真正的作用是在给西学争一席之地。而湖广总督提出那个时候,满清传统体制已经不能维持,他提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为中学巩固地盘。它实际的意义是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就是三纲五常。我们不能看一个词语的表面意义,还要看它的内涵,背后实际的意义是什么。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国内也有各种不同的思潮, 在上海有10个教授发表了一篇《中国文化本位宣言》,宣扬中国以后的文化建设要以中国为本位。这是中国的近代化的中学、西学之争背后政治动机。所以我们看文字的时候,要考虑文字的语境,同一句话针对的语境不同,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

    何先生认为,所谓中学就是主张不要动摇中国原来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谓西学,也不光是指学习从西方传进来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有西方近代化的体制,这是争论的实质。中学不代表真理,西学也不代表真理,中学和西学都有正确和谬误,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不成为问题。何教授举了许多十分生动有趣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把希腊人欧几里得所总结的一套理论叫做几何学。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把欧几里得几何学传到中国来,中国才开始有了几何学。但是没有理由说几何学就是希腊学,而且严格地说几何学也并不起源于希腊,而是埃及。尼罗河泛滥之后,在对土地的重新测量过程中,埃及产生了几何学。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几何学就是埃及学,说它是埃及学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埃及的专利,别人是不可能有的或者是学也学不好的,所以不能说它是埃及学或者是希腊学,知识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不管在某个历史点上最早出现在哪里。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所以中学、西学争论,争的肯定是背后现实的利益,而不是学术上的真理,学术上的真理没有中学、西学之争。

    对于科学应该是动态的观念

    何教授谈到,作为学术来说有先后,有精粗,有正误,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中西之分,只有高下之分。所以何先生个人不赞成把中、西学进行先进落后之分,谁先进就学谁的。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自然科学,都不归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垄断。有一个笑话讲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在墨西哥州实验原子弹的时候,由于实验非常保密,他坐在飞机上用的是化名。结果他睡着了,服务员来推醒他时问他贵姓,到哪里下飞机,他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他到美国西部有一个名字,到东部又有一个名字,他不知道飞机飞到了哪里,所以无法回答。然而这样也无法保证垄断。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原子弹技术。从了解自然并不“畏惧真空”到“日心说”的确立,我们的科学知识是不断的进步的,所以学问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谁战胜谁的问题。精的科学要代替粗的科学;真正的科学要代替伪科学;新的科学技术又不断进步代替了原来,所以我们对于科学应该是动态的观念,而不是静态的观念。我们如果向北走就可以走到北极,因为我们知道北极在哪里,但不能说朝着真理走就可以走到真理,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理在哪里,不能说真理放在一百个世纪都是不变的。

    “中国也要走近代化的道路”

    何先生认为所有的物种,包括狗和马都非常聪明,但是今天的马比一两千年前的马,它的知识没有进步,可是今天的人比一两千年前的人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因为人类会创造文明。文明最重要的象征就是语言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把人类的智慧保存下来给下一代。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文明史简单地分成两段,一段就是农业社会,是简单地再生产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近代化的阶段,是扩大再生产的阶段。扩大再生产的结果就是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技术,相应的人类的思想,意识,不断地、日新月异地进步。近代化和传统社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这一点。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近代科学,这比西方晚了一步,所以我们就错误地认为我们要学西学,其实我们要走的是近代化。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要走近代化的道路,这是大家共同的道路,不是西方的道路,所有一切后进的国家都要走这一条道路,所以无所谓中国的道路和西方的道路。中国当然有中国的特色,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特色。但是总的来说大致是一样的,特色只是第二位的。近代化的道路第一当然是近代的科学和近代的工业,除了这以外还要有跟近代科学配套的政治、社会体制。所以近代思想和近代科学是一个普适性的、全世界的东西,不是某个国家特殊的东西。我们也要走近代化的道路,所以我认为中国唯一的道路是近代化。

    报告完毕之后,何兆武先生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最后主持人李惠国教授以一种满含崇敬与激动之情语言为何老的演讲作了洗炼概括和高度评价。他说:历史是一种文化用以说明他的过去和未来的形式。它想要把过去复原,而同时又企图通过描述恢复了本来面目的事件,唤醒人们的意识。从历史事件中也即从历史的本质内容中,启迪人们找出能解决自身现在和未来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历史学家描述了人类的幸福和苦难,发展与挫折,理想与失望,向往与徘徊,欢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正如清华大学早期校歌所唱: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我想我们真正的历史学家他就是要用直言不讳的勇敢,百折不挠的真诚去面对人类的发展。写真事,说真事,抒真情,乃为人之道也。我们要牢记何先生一句话,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民族的优秀东西。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