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创新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 戴岳
  • 创建于 2006-03-23
  • 2972
     【内容提要】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反叛、探索、无畏、奉献、执着的精神。创新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借鉴、善于变化、善于突破的能力。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本文从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视角,结合实际阐述了创新的日常可行性和重要性。用简单的道理说明了创新并非名家大师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用心就可以办到的事。实际上,创新就在你我身边。

    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2006年3月,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继中央“十一五”规划和全国科技大会后,我国政府对这个目标的进一步部署和落实。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报告团第二百场报告会上,说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强盛的筋骨,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的强大支点,是国际竞争致胜的重要法宝。比尔盖茨的法则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中国科学院的院风是“唯实求真,协力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创新,无疑是当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不管是国家发展战略,还是这些名家名言,都毫无例外地把创新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宏伟远大的目标,创新是一句与时俱进的标语。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已达成了不争的共识,一个集体的创新能力是它在竞争中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可是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创新有时候也是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名词,像雾里看花,空中楼阁,不可捉摸,难以驾驭。一提到创新,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神舟六号”,杂交水稻,创新好像是名家大师才能完成的动作。谈到创新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结合自己的工作搞创新,很多人便感到无从下手,认为创新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面对已烂熟于心的日常工作,似乎更难找到创新点。

     

    我也曾心生困惑,创新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创新?曾经,我反复问自己,反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叫《异想天开》的电视节目,专讲少年儿童想出来的方便生活的小点子。我至今还对那个把小风扇安装在筷子上,用来给热面条降温的创意记忆深刻。中学的时候,老师鼓励我们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同一数学题,我最喜欢解几何题时尝试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在实验室里,师兄买成品的λ噬菌体DNA酶切以获取丰富的Marker带型满足实验需要,用废弃的细胞培养瓶作杂交盒变废为宝。突然,我好像悟到了什么,也许我们给了创新过深的含义,我们自己把创新复杂化了,创新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创新可以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位管理大师皮特斯•T在他的著作《第六项修炼》中关于创新的定义说得好——创新就是指发现创造价值的新方法。同时,他也指出:发明家不是人人可当,但是创新绝对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

    创新应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反叛、探索、无畏、奉献、执着的精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借鉴、善于变化、善于突破的能力。创新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创新也不是什么艰深玄奥的课题,只要用心,在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里都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就在你我身边。

    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新,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创新依靠知识的广博,依靠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知识的积累是通过学习,只有学习积累,才能不断地有所创新,任何创新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产生新思想,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就是基于多类不同的知识——半导体技术,二进制理论,穿孔卡设计的理念,程序和反馈的概念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积累,计算机就不可能诞生。同时,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发明创造出现,如果不努力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不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片面地强调创新,那也无疑是闭门造车。

    创新的动力在于思考。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要把学和思考结合起来。爱因斯坦曾对传记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又对一位物理学家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他的这些极为朴实的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人不去思考,如何创新?一项工作研究久了难免麻木,开始凭着惯性干活,不动脑子思考,如此单一定势的思维,也很难找到创新点。只有遇事多个好奇心,多问个为什么,多琢磨一些问题,多角度地思考,才会发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创新的基础在于实践。自人类学会钻木取火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实践史。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再好的创意,不经过实践,只是空想。离开了实践,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专家称,很多人在一生中总会冒出一些足以申报专利的创意,但可惜的是“好创意”,“好想法”往往只是一闪而过,未予重视,他们根本没想过去开发研究,更可悲的是甚至自己用棍子将它打死。从小时候熟读的《小马过河》这一寓言故事中我们早已懂得,唯有亲自试一试,才知水深水浅,才知行与不行。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实践才是最具价值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拿破仑•希尔也曾说过,创造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谁拥有它,便能把握生活的最佳时机,从而缔造伟大的奇迹。纵观历史,横看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不断向前,而推动人类社会奔腾向前的重要动力就在于人类永不停歇的创新追求。从古至今,创新产生的辉煌成就不仅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而且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矢志不移地追求新的超越和新的突破……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ARP——“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项目在院内及合作伙伴范围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创新。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院士和他的课题组60多名成员花费了整整20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跨进世界前沿,这是创新。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老师等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时,以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果断地将病毒所的科研重点拓展到医学病毒领域,冒着生命危险提取疑似非典死亡者肺组织样品,带着“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开展攻关工作,这是创新。一个研究生在实验中勤动脑,勤动手,敢于想,敢于做,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办法成功解决问题,这也是创新。只要你用心观察,致力于改进现状,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检验,那就是创新。成败也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了什么,为接下来的发展做了什么。

    创新,看似是一个深奥玄妙的命题,但只要用心,普通科研工作者也能不断创新。创新,从身边做起,创新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戴岳,中科院研究生院2004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责任编辑:戴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