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弗吉尼亚的枪声,敲响了大学危机传播的警钟

  • 贾宝余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04-20
  • 2930
     美国当地时间16日7点15分(北京时间19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携带两把手枪,并身藏无数子弹,先后打死32人,最后举枪自杀。(据新华社4月17日电)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枪声,给我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无疑,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枪声,敲响了大学校园安全的警钟,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敲响了美国高校和警方危机干预能力的警钟。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不管是大学通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美国政府枪支管制政策,还是美国对亚洲籍留学生的态度和留学生政策,以及由此牵动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治角逐等等,将会连续上演。

    然而,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枪声,敲响的不仅仅是上述的警钟。对校方的危机干预能力、警方的反应速度,人们纷纷予以谴责。第一次枪击与第二次枪击之间隔了整整两个小时,并且发生在相距约800米的两座楼里。但在第一次枪击发生后的2个多小时里,学校、警方没有疏散学生和教工,封锁周围区域并搜捕凶手。第一起枪击案造成两人死亡,如果能及时应对,那么接下来的30多条人命是否能够保住?美国一份报纸几天前的头版只用了一张校警在惨案后奔往现场的照片,标题只有两个字———“太迟”(TooLate)!

    人们要问,在此期间,校方都做了些什么?已经公开的资料显示,校方在第一起枪击事件发生后,“数分钟内,警方和救援小分队赶到现场”,“警方开始调查取证并对楼内人员进行询问,希望能找到直接的目击证人。调查取证的初期,警方认定该案为一起独立的案件,可能与家庭纠纷有关。”一个小时后,“包括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在内的校方领导小组集中到一起讨论,希望对该宿舍楼当前情况做出估计并决定用一种方式通知其他在校学生。”

    此后的9点15分,第二次枪击爆发。而在随后的9点26分,“校方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并要求随时报告可疑人的行踪。校方的紧急电话录音开通,校方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声明并发布在校园的主页上。”这显然是针对第一次枪击所采取的后续行动。

    弗吉尼亚工学院随后还通过电子邮件、官方网站、新闻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员工、社会们传达信息。当日9点到10点间,校方向师生员工连发了4封电子邮件通报最新进展,向师生提出警告;十点,美联社记者走进该校采访;下午12点15分,该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枪击事件,该校校长查尔斯·思迪格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声明说:“今天,我们的学校发生了一起重大悲剧。两起枪击案在我们学校发生,每一起都有人遇难。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件事情,整个学校感到震惊和骇然。我想向所有受害者的家人表达我最真挚的同情。”“明天早上8点,学校会重新开放,但是不会恢复上课。警方仍在疏散人员,学生的家人可以到学校食堂和他们团聚。我们计划明天中午在卡塞尔体育馆举行集会,开始我们为这场悲剧的疗伤过程。”校长的声明情真意切情,真挚感人,话语明洁、分寸恰切,毫无套话空话。

    由此可见,第一次枪击发生后,校方和警方均在积极行动,但遗憾的是,警方对第一次枪击的判断失误,导致了第二次枪击的发生,最终让32条无辜的生命走向了尽头。如果就此谴责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危机干预速度缓慢、危机传播能力不足,显然有失偏颇。

    大学的危机干预、危机传播,不仅仅是美国问题,更是中国问题。我们要说,在危机干预、危机传播方面,弗吉尼亚工学院值得我们国内的许多大学学习。从危机传播角度看,弗吉尼亚工学院校方从一开始就掌握其主动权,积极向师生、媒体、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尽可能让大家摆脱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年前的春天,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个同学之后,从开始的亡命天涯,到最后的刑之于法,在社会大众传媒连片累牍的报道中,云南大学始终保持着“难得”沉默,在此间该校的官方网站上,好像此案和云南大学没有关系,公开发布此案消息就是给本校抹黑。

    弗吉尼亚工学院的枪击事件及校方随后的危机传播能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标本——我国大学需要牢牢掌握危机传播的主动权,建立起危机传播的预警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4月20日 作者:贾宝余 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贾宝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