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 地质人生——地学院“地球周”活动系列报道之七

  • 陈凤桂 (地球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7-04-23
  • 2120
     【新闻网讯 记者陈凤桂】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38个“世界地球日”,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是今年的主题。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与分团委联合举办的“地科讲坛”在“地球日”这一天举行了地球周专场的第二场院士讲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院士主讲本场报告,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主持报告会。

    丁仲礼院士是我国地质领域最为年轻的院士之一。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等。长期以来,根据我国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红粘土沉积,恢复过去七百万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一系列野外与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迁的旋回性、周期性等,并探讨了气候演变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全球冰量变化及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

    丁院士在报告会上讲述了恩师刘东生院士与环境地质学。刘东生院士,出生于1917年,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先后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亚欧科学院院士。

    丁院士在报告中总结了刘东生院士的主要科学成就与理论贡献,主要有:建立黄土“新风成说”;奠基环境演化“多旋回学说”;建立全球变化“国际对比标准”;开辟“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变”新领域。(1)黄土“新风成说”的意义,在于为提取环境变化信息奠定基础。关于“新风成说”的主要论著“中国的黄土”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风成说”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接受。(2)多旋回理论认为第四纪环境变化为频繁的、周期性的冷暖交替。多旋回理论取代四次冰期经典理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3)关于“在全球与区域尺度上,环境如何变?为何变?”的问题。核心是在地层中提取信息,科学家围绕海洋、冰芯、湖泊沉积等做研究。刘东生院士的贡献是从黄土中,完整地重建了第四纪(二百五十万年)环境演化史。(4)1964年始,多次带队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前后组织编著了多卷科考报告。将固体岩石圈演化同地球表层圈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关于刘东生院士科学成就与贡献的社会经济意义,丁院士举了两个例子。其一,从大量孢粉、植物硅酸体,及古土壤类型诊断等分析,得出结论:黄土高原塬面在过去15万年以草原植被为主,树林只在沟谷与基岩山地出现。其二,通过东部沙地沉积学、年代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综合研究,得到结论:寒冷期沙漠扩张,温暖期沙漠收缩,表明在全球增温条件下,东部沙地具备治理的有利条件。

    鉴于刘东生院士在环境地质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02年在美国洛杉矶被授予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环境科学领域最高奖——“泰勒环境奖”,至今亚洲仅有两人获此殊荣。

    会后,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丁院士提到自己的许多研究方向是延承了刘先生的成果,并且指出中国目前地质学研究方面与世界水平有差距的一些方面。

    相关报道:刘东生院士:国家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
责任编辑:陈凤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