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川:坚守传媒道德,增加媒体公信力

  • 步凯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2-13
  • 730
陈小川教授做报告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主任陈小川教授就传媒伦理等问题在研究生院进行讲座并与广大师生展开了交流。
 
简单地开场白后,陈小川教授迅速地切入了本次讲座的中心。他说,“我们正在承受着浓缩了100年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非常尖锐。反映到当今中国的媒体上来,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媒体的道德困惑。”
 
陈小川教授认为,一个媒体最重要的是它的公信力。他举出了前段时间由微博引发的一件假新闻进行说明,“前两天,金庸先生‘被去世’了,某杂志副主编因为这个事辞职。我们中国青年报连发了两篇报道,叫《微博的道德在哪里?》。”陈小川说,这一事件令媒体人进行了反思:互联网的发展确实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是谁来为网络虚拟空间上的言论负责?微博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记者,但是谁来为微博负责?陈教授用这个例子的引入,深入地剖析了当今网络媒体炒作新闻不当的现象,并指出,“实现言论自由的基础在于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新闻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信息源才能证实。”
 
“互联网时代之后,很多媒体都‘不道德’。媒体应该拒绝把自己陷入不道德的境地。”陈小川教授说。《中国青年报》曾于去年6月10日专版报道了吉林松原高考舞弊事件,陈教授以这一事件为案例,从媒介的道德立场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我们6月7号、高考的第一天拿到的稿子,视频、音频、照片、文字各种材料一应齐全。主任编辑请示我发不发稿,我的意见是先不要发。为什么?全中国的学生苦读了12年,才熬到高考考场。考生200万,父母400万,再算上爷爷奶奶等等亲戚,高考牵涉到的人数,总共至少2000万。高考是全中国都关注的大事,如果发稿了,这一定是一个爆炸性的大事件。松原的考生还考不考试了?全国的考生受不受这个事件的影响?这都是关乎媒介社会道德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在高考结束三天之后才上稿子,做了几个专版。”
 
陈教授还谈到了重庆打黑的报道,中青报在文强被处决四个小时前对他进行了专访,并且创下了本年度新闻转载率的最高纪录。他还对近期的一些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了分析,如诺贝尔和平奖的问题、维基泄密的阿桑奇事件等。陈教授认为,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判断标准和全局观出发点。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与陈小川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有同学问及陈教授怎么看最近的“李刚”事件时,陈教授表示,网络上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有一些是可信的,但也有大片的谣言。“现在大家不相信报纸,相信网络,网络信息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要加强媒介公信力建设,大家对网络也要有存疑的态度。”
 
还有同学就前几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停刊,对媒体报道的底线问题进行了提问。陈小川教授认为,《冰点周刊》的停刊不仅仅是触到了媒体报道的底线,而是越过了大众的接受底线。他最后说到,“《冰点周刊》现在做的不错。有些事情可以写,但不能触犯众怒,我不会做触及大多数人底线的事。”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请陈小川教授对南方某报系进行评价。陈小川教授中肯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言论的环境也需要生态平衡,不能一味说正面的,但是也不能偏激的批评。做那份报纸的有很多年轻人,很有激情,也很有思想。但是那份报纸缺乏大局观念,在很多时候将媒介的市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个不好。”
 
由于讲座的时间限制,同学们都感到了交流的意犹未尽。陈小川教授表示未来会在研究生院的夏季小学期开设讨论课,并将邀请中青报的一批优秀编辑和记者来中科院研究生院做系列讲座,就当今社会媒介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责任编辑:步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