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瑜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 谈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 研究生记者团 (冯嫣)
  • 创建于 2007-07-11
  • 58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7月10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谈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教授主持本场报告会。平爱国 摄
 
7月10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先生做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62场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精彩演讲。“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主持本场报告会。
 
“回中科院作报告,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陈宜瑜院士在演讲开始就饱含深情。他与中国科学院有着很深厚的渊源,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全球变化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而生命科学是现在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陈宜瑜院士在演讲中将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从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对于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与全球变化相关的一些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以气候变化为主的全球变化的研究。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对人类而言的文化多样性。陈宜瑜院士特别强调,现在我们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46亿年发展的结果,它与全球的变化密切相关,要从地球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生物多样性问题。
 
全球变化主要指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以变暖为主的全球气候变化。陈宜瑜院士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图片,生动展示了现在地球所处的状态以及由于全球性的升温引起的种种气候和生物的变化。他旁征博引,不仅联想到美国大片《后天》,讲述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灾害,并且联系了中国的实际现状,阐述了我国实际面临的各种由于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
 
在谈到与全球变化相关的问题时,陈宜瑜院士从可持续发展的由来讲到现在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共识,并详细介绍了以研究水、碳循环以及粮食生产为主的全球可持续联合计划。在谈到国际国内的生物多样性项目时,陈宜瑜院士着重提出了现在科学研究的重点即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全球变化的自然规律和过程。他强调,人类要认识人类活动,首先要认识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自然过程之上而引起了环境变化,因此,现在的很多研究都回到了研究地球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自然过程上。他还以已经开展的黄土高原沉积研究以及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为例,介绍了我国正在开展的关于自然过程的研究。
 
陈宜瑜院士在演讲最后特别强调,科学研究应当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他希望中国科学院每位师生认真思考如何使科学研究更多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演讲持续了两个小时,不时赢得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在演讲结束后,与会听众踊跃提问,问题遍及专业领域、环境污染等社会热点以及个人的课题研究方向等,陈宜瑜院士都一一亲切作答。
 
在被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年轻学者的鼓励时,陈宜瑜院士爽朗地回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持了一支强而有力的中国科学家队伍。这样的队伍需要传承,需要随时注意新老交替。我们现在把目光投在新一代的研究者上,关注他们表现出来的科学思想。”
 
而当同学们请教陈宜瑜院士对年轻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的建议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做出好的成绩,就要关注于科学问题本身,而不受其他问题的干扰。基础研究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就会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会有更好的未来,而我们会全力支持。”
 
与会人士认为,陈宜瑜院士的这次演讲,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知识的交流,更是科学前沿的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宣扬。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