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探访中国NGO京郊儿童村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11-14
  • 2014
     【新闻网讯 记者 霍佳】11月13日清晨,踏着深秋的落叶,迎着瑟瑟的冷风,记者团雁栖湖园区的几位记者,来到了京郊顺义区赵全营镇板桥村的“儿童村”,而研究生院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已经在这里住一宿了。

    这里是一个平常的小院落。孩子们清脆的嬉闹声在院墙外清晰可闻。但是有谁会想到这里一共有115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或是其中一方)正在监狱中服刑,或已经因判处死刑而离开人世。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它的创始人张淑琴是一名现役警官,而这里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NGO(非政府组织)。

    儿童村里有9座小屋,每座小屋有12名孩子,我们来到在科苑学子帮助的“诺华”小屋,孩子们正在和他们口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交流思想,探讨学习中的问题,而对与我们的到来他们感觉不到有任何的陌生。由于这次来的人多,而孩子们的拖鞋只是很少,我们男生只能光着脚进去。由于今天是星期天而今天来的人又多所以有些孩子已经去餐厅帮厨去了,我们只能见到几个。在他们的书桌上看到孩子们的考试的卷子,98、96这样的分数在他们看来已经不是什么很羡慕的了。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小屋子上天真可爱又富有创意的画,让我更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学习。

    来到辉煌小屋,这里是十几个不满5岁的小朋友的家,他们还需要专人照看,而这里的老师却是很少,所以只能有两个阿姨来照顾他们,其他孩子则是经常来这里照看他们的“弟弟”“妹妹”,当然他们也不是能担当这样的任务,经常有小朋友哭喊、摔到,而他们会鼓励摔到的自己爬起来,而不去主动把他们扶起来,这个我想是我们普通的小朋友不会受到的“待遇”。在小屋里有一个刚来的孩子也许是刚离开妈妈不久,我抱他回小屋的时候还在不停地叫着“妈妈”,我在呼喊声中感到了阵阵的心酸,这是哪个妈妈愿意的?这是哪个人能忍受的?来到德国小屋,见到了王佳豪和宋凯他们,佳豪也许是自己还很小不知道自己照顾自己吧,小小的双手满是裂痕,隐约有血迹,和我们一起的女孩很细心的问了他的年龄和上几年级?并且和我们说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们带点擦脸油。而宋凯还那着刚走的哥哥送他的明信片在看,而我们看到在明信片写的是志愿者的姓名和联系方法,更多的是他们对孩子的寄托和希望。

    来到他们的操场,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正在和他们打篮球,有的在老师的倡导下为同学辅导、捡村子里的纸片……而这些学生则是在他们学校的师哥、师姐们的带领下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当中不缺有来自北大、北师大、首经贸的。

    在操场的一角,见到有几个阿姨在整理一些衣服,经过询问我们知道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的衣服,而他们则是要把孩子们不穿的拿出去卖了,为孩子们挣点学费,而这些捐赠的衣服则是那么的难以……以至于他们还得自己充当售货员,而他们的市场和柜台就是大街和桌子,而他们却感到很自豪,不管刮风下雨一想起孩子们自己不吃中午饭,就先给他们用餐盒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到做的很有价值,而这一切即使是你,你也会为他们做一切的。在一旁帮忙的孩子则是很吃力的在干活,当问他们对各个阿姨的感觉时,他们口中的“张奶奶”“李妈妈”我想这已经说明了一切。在餐厅的门口我见到了一个记录各个小屋的卫生情况的黑板,上面详细地记录着“诺华小屋,良好”、“戴·姆勒-克莱斯勒,床单不整齐”……

    中午在餐厅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虽然饭菜不是很好吃,可是孩子们吃的很香,我们也吃了个干净。吃完后我们和在餐厅帮忙的孩子一起洗餐具、打扫餐厅。下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了央视《乡约》的录制节目,在节目中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口中的“张奶奶”原来是他们儿童村“村长”张淑琴阿姨。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张阿姨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单身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能过好,她甚至把自己的家当做典押而为孩子们借钱过年,筹备新的儿童村……我很想在这里把张阿姨的事写下来,但是我写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需要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

    夕阳西下,我们也要踏上归程,可是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把我们都送到门口,和我们挥手告别。当我们座上了回学校的车,但还能看到他们在门口和我们挥手,这样的情和意我们真的很感动。“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做点什么!”这是我们的心声也是许多有爱心的人的声音。

    “新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成绩也比开学时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感受到了,在这美好的世界上,有这么多人用真挚的情和无私的爱呵护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受伤,不再流浪!”这是儿童村孩子代海云的话,同时也让我们为儿童村的老师和阿姨叔叔们说声“你们辛苦了”。可是我们能做什么——能做的也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去帮助他们。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