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奉献——白春礼院长在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 院办 (院办)
  • 创建于 2011-09-02
  • 4015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金秋九月的第一天,风清气爽,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为2011级的新同学们,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中国科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5415名博士生和7275名硕士生的2011级新同学们,表示我们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早在1951年中科院就招收了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并占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在30年前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之后,中科院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目前,我们研究生院的在读研究生规模已超过3.8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8%。
 
大家知道,中国科学院诞生于1949年11月1日。六十多年来,中科院一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火车头”。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基础,教育培养覆盖了众多学科领域,科研实践独具优势,科学大师群星荟萃,还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的“嫦娥飞天”、“龙芯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和高起点的选择,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
 
大家知道,我们研究生院的广阔校园,延伸至遍布神州大地的110多家中科院研究所。由320余位院士领衔的10400余名指导教师,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近200个国家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科研场所。还有,学校的博士生合唱团、研究生记者团、志愿者支教社等,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同学们铺设了高层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
传承和弘扬中科院“科学、民主、唯实、求真”的优良传统,研究生院形成了“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研究生院最大的办学特色;崇尚科学民主、尊重学术自由、信守科研道德,以及鼓励质疑和创新、宽容挫折及失败,是我们的培养理念。同时,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尊重,并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创新的能力,提高思辨智慧、扩充世界眼光,尽享“致大尽微”的深刻、“物我两忘”的超越。
 
当前,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在担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骨干引领职能。去年,国务院批准了中科院的《创新2020》战略规划,再次赋予了我院“出成果、出人才”的引领重任;要求我院继续在自然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应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创新跨越的新贡献。
 
我们研究生院,加上中国科大,中科院已拥有着5万余名的在读研究生队伍。这支庞大而充满朝气的队伍,既是我们培养的、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科技未来的骨干后备军,也是当前我院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同学们在进入中科院之后,将切实地融入到科技创新的现实工作中,并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开展实实在在的科研实践,经过学习和锻炼、得到成长和发展。我祝愿你们学习顺利,更期望你们刻苦发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科学殿堂、无愧于你们的青春人生!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向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与中科院及研究生院密切相关的故事,既映射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民族的伟大崛起,也鲜明地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和奉献精神。
 
大家也许听说过,我们研究生院外语系有一位传奇人物,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德高望重的李佩教授。说她“传奇”,既因为她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贡献,也因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他们俩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励志榜样——
 
郭永怀和李佩,均先后就读于北大和西南联大,并留学美国。在抗战期间,郭永怀立志“科学救国”,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学公派生,于1940年赴国外深造。李佩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1941年毕业后,就职于重庆中国劳动协会,从事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的工作。抗战胜利后,李佩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校场口事件等多个进步群众运动;还曾冒着危险,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国际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
 
留美期间,郭永怀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当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时,他却郑重声明“只是暂时服务”,将来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工作。1947年,李佩也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随之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相遇、相恋,次年结婚。1951年,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也留校任教。他们夫妇在康奈尔大学的双双任教,生活稳定、待遇丰厚、成就骄人,令常人羡慕。
 
当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让钱学森、郭永怀这些海外赤子们,心潮激荡久久难平。他们归心似箭,渴望报效自己的祖国,深知新生共和国的急切需要。面对美国当局的反华高压和蛮横阻拦,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并没有退缩,他们几番秘密相约商议,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回到祖国”!经过数年的抗争,继钱学森、蒋英夫妇1955年回国之后,郭永怀、李佩夫妇也于1956年带着女儿回到了祖国怀抱。行前,为了避免美方的纠缠,郭永怀故意在校友聚会的公开场合,把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文稿,一份接一份地投入了篝火。但人们明白,“装在他脑子里的科学知识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将属于他的祖国的。
 
回国之后,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副所长,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著名开拓者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关键支撑者之一。从1960年开始,他负责了我国核工程的力学研究部分,并参与组织了武器化的试验。在青海高原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他深入到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原和戈壁,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们一起喝苦水、啃窝头、住帐篷,风餐露宿。在这期间,李佩一方面默默地支持着郭永怀严格保密的特殊事业,只知道他忙于科研、经常出差是在做重要工作,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从不多问;另一方面,李佩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讲授英文,潜心尽力地开展教学工作,还提出建议并主持创建了“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郭永怀在搭乘夜航专机从酒泉基地飞临北京机场降落时,因大雾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唯一生还者,在昏迷醒来后的回忆中说,当飞机出现险情时只听到过有一声高喊,那句话只有四个字——“我的资料!”      ……赶来接应的解放军战士们,在清理飞机爆炸燃烧的现场时,看到了格外引人注目、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被烧残的遗体,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个胸膛间紧紧夹住了一个未被烧焦的公文包,战士们当场跪地痛哭。那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这个公文包被专门护送进到城里,在同事们打开它时,相关热核导弹项目的试验数据等重要技术资料文件,全部完好无损,在场者无不动容。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的称号。
 
在郭永怀牺牲之后,李佩却以非凡的刚毅坚韧,顽强地独自面对人生,继续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到1978年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担任外语教学部主任,负责全校的外语教学。作为一名研究生院首批1978级研究生,我曾有幸聆听过她的教诲,她的严谨学风、严格要求,使得我们获益终生。从1979年开始,她不仅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出国留学工作,还支持和承担了李政道举办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留学生”(CUSPEA)招考项目,引领了当代中国的“留学潮”。在80年代初,李佩创办了国内首个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她的学术造诣和成功实践,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在1987年退休之后,她又发起了“中科院老年大学”、“社区百家讲坛”等活动,并先后获得中科院“老有所为精英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退休至今已20多年了,李佩却一直关心着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关心着校园的变化、教师的进步、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在2007年5月,中科院党组破例作出了一个特殊决定,授予时年89岁的李佩教授“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如今,在中关村的林荫大道,或者在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你们兴许会遇见这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老前辈…… 
 
像郭永怀先生、李佩教授这样的故事,在中科院还有很多。正是以他们为杰出代表的英雄前辈们,或坚守国内,或出国留学,但都在责任使命的驱使下,紧紧跟随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发愤图强,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篇章。我想,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变化,但前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朽精神——科学追求、民族大义、英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弘扬!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段故事,就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前辈们,并像他们那样,牢记责任和使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拼搏奉献中,争取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同志们,同学们,再过几天,将迎来我国第27个教师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是全院一万多名导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们辛勤努力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满怀感激和敬意,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问候和致敬!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2011年9月1日)
责任编辑: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