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举行系列活动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

  • 赵卓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8-06-16
  • 4100
细心问答每个人的问题
“文化遗产知识讲解员”集体合影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迎接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师生经过数天的精心准备,于6月13日,以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研究生院的全体师生宣传有关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一大早,同学们就在球场旁挂起了醒目的横幅——“热烈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人人保护 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上午十点半,大型宣传活动正式开始,以我系06级硕士生为主的众多同学担当文化遗产知识讲解员,向聚集而来的老师和同学讲解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向大家散发了精心制作的文化遗产知识宣传册。络绎不绝的同学和老师们还仔细阅读着宣传点前竖起的文化遗产知识展板。2007年9-12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我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结合田野考古课程参加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发掘工作,三个月的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有两块展板集中展示了我校师生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做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情况;还有一块展板则特别介绍了5.12四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大破坏的文化遗产的状况,众多举世闻名的文物古迹在大地震中面目全非,不禁让人痛惜,同时也增强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随着午饭时间的临近,围拢在宣传点前的师生越来越多,大家饶有兴致地浏览展板内容或争相索求宣传册,并不断询问文化遗产和考古学方面的问题,文化遗产“宣传员”们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下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Gerald Smith教授和唐颖博士生为全校师生做了关于古代有机物和纸张研究的相关报告。晚上,为配合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又分别举行两场报告会,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范佳翎老师所作《谁的遗产?谁来保护—公共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和我系方晓阳教授所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
 
范佳翎老师在她的报告中,阐述了公共考古的概念,这对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新概念,这一领域在考古界也刚刚起步。新颖的内容、图文并茂的课件,特别是范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方晓阳教授的报告,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保护状况为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述。方教授讲到相关内容时,即兴唱起刘三姐的段子,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同学的掌声中,由我系组织的2008年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结束了。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永远不会结束。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诸多难题,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欲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 赵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