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所所长万立骏做“国际化学年”系列首场报告

  • 陈代钦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3-25
  • 2434
万立骏院士做报告。摄影:杨天鹏
3月23日下午,“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报告首场讲座在玉泉路园区教学楼阶一6教室成功举行。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万立骏研究员作了主题为“分子组装:技术、结构与组装”的精彩报告。报告中,万院士结合自己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术(STM)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了利用STM进行分子组装的相关技术方法,并展示了通过分子组装获得的纳米材料应用于功能分子器件的构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主持报告会。
 
STM,让科学家们眼中的世界更“细致”。“将遂穿电流收集起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换就可以得到表面的电子态密度的信息,那么通过这个信息就可以推算得到表面的原子、分子的结构信息,倒不是说真的可以看到分子和原子”,万院士在解释STM成像机理的时候这样说道。从分子科学面临的前沿和挑战问题出发,万院士多方面阐述了分子组装对于表面修饰、改性、纳米器件等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分子组装的重要技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ECSTM)在研究溶液中表面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构建多维纳米结构及其表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万院士分别从ECSTM和组装技术、表面吸附和结构形成、表面反应和结构转变控制、手性和手性组装、功能和潜在应用等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在固体表面制备大尺寸配合物超分子有序结构、配合物分子的组装规律和基底影响效应、手性分子在二维表面的吸附组装结构及其调控、利用分子模板对多种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可控单分散的相关技术和最新发展方向。
 
最后,万院士还给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课题组利用分子组装技术设计、制备的多种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纳米电极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万院士列举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度、次数和比功率等多项参数都表明纳米电极材料制备的锂电池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作为化学与物理,信息和生命科学交叉的分子科学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报告会提问环节万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针对同学提出的“STM表征过程中的溶剂选择”、“燃料电池的最新发展方向”等问题,万院士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本场报告由中科院“百人学者论坛”主办。
 
 
 
 
责任编辑:陈代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