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世界感受中国情怀——访奥组委志愿者培训专家杨佳

  • (人民日报)
  • 创建于 2008-08-05
  • 4507



“培养合格的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尽到自己的责任,我感到无比光荣。”

今年45岁的杨佳有着很多耀眼的头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残联中国盲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但她一直对志愿者培训的“业余”工作情有独钟。

15岁考上郑州大学外语系,21岁攻读中国科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生,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大学讲师。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29岁的杨佳患上“黄斑变性”眼疾,眼睛逐步失明。然而爱学习的杨佳并没有放弃,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开始学习盲文。

1993年,杨佳被评为中科院副教授。2000年7月,杨佳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

2001年7月13日,杨佳从哈佛学成回国的第二天,恰逢北京申奥成功。她激动不已:“申奥成功是新世纪里中国跨文化沟通的一大经典案例,加之志愿者工作又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用所学知识为奥运会做点贡献。”

残奥会的志愿者培训项目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经验、标准可循。作为奥组委志愿者工作专家顾问的杨佳,通过教授近10期师资班、骨干培训班、志愿者场馆培训、奥运村工作人员培训,与其他老师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杨佳独创的“NP3S”标准已经成为合格的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专业标准:“‘N’代表‘Natural’,意思是表达自然、掌握好度;‘P’代表‘Professional’,象征专业的态度和服务;3个‘S’分别指‘Special English’、‘Skill’和‘Spirit’,即志愿者要有特殊的专业英语知识,熟练的技术以及奥运精神。”

在志愿者培训中,杨佳负责教授“残奥英语”和“跨文化沟通”。她认为,作为残奥会志愿者,仅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等的心,真诚、善意地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

“长远来看,每个志愿者都是一粒种子,他们能够把服务技能传播到社会中去,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让社会更和谐,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人文情怀。”杨佳对自己的“业余”工作信心满满。


(2008年08月04日 08:27:31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