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丹中心”的重要意义——访院长助理朱相彬

  • 袁康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10-30
  • 5703
【新闻网讯 记者袁康报道】2008年10月23日,丹麦首相一行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访问为我院与丹麦在科教领域的合作拉开了新的帷幕。

  2000年至2006年,中国与丹麦在SCI的合著论文上升54%,科研合作领域广泛,涉及可循环能源、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自1985年以来,中丹科技合作委员会学者交换项目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年来,双方合作已经拓展到学生交换和研究人员交换,丹麦9%的留学生来自中国。另外,丹麦约350家企业的10%已经在华设立相关研发部门,许多企业已于中国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以促进知识和人才的交流。

  鉴于中国和丹麦业已成功开展的科研合作,为了进一步推进中丹双方在知识、科教、人才方面的交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高校联盟(哥本哈根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Abarhus大学、南丹麦大学、Roskilde大学、Aalborg大学)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雁栖湖园区共建中丹科教中心——Sino-Danish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简称中丹中心(SDC)。

  早于2008年5月21日,丹麦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Inge Maekedal女士就率丹麦科技官员和丹麦八所高校的高级代表团对我校进行了考察访问。校务委员会主席邓勇会见了Inge Maekedal女士一行。校长助理、国际合作处处长朱相彬向来宾介绍了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并简明回答了来宾关于合作形式、合作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同年9月8日,丹麦科技创新部对华合作事务秘书兼顾问、Aarhus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Ole Fejerskov 教授率丹麦科教代表团一行7人访问我校,探讨与我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并开始筹划与我校共建中—丹教育科研中心(中丹中心)事宜。

  中丹中心将为中丹两国共同开展科教活动和交换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中丹两国科研工作者将在联合科研项目上进行合作,包括实验设计、分析、数据解析以及科研成果的出版和商业化开发。中丹中心将提供硕士生和博士生项目,项目的开发将与在中心工作的研究人员紧密联系。英语将是主要的教学语言。所有的教育项目以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知识为基础,采取鼓励创造性思维、跨学科探索和创新的教学法。另外,中丹中心将与丹麦在华公司及当地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验相结合。

  中丹中心的科研和教育领域将涉及多个方面,但并不求全面。其目的是选择中国和丹麦科研单位具有互补或有重大潜力的科研领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丹麦高校联盟的合作将是中丹中心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心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它将与中国创新体系里其它科研院所和科研团体保持联系。中丹中心将先在以下领域挑选五个科研方向进行聚焦:(1)清洁能源、气候与环境;(2)健康、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3)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4)信息传播技术;(5)农业和食品技术;(6)商业、社会科学与创新教学。在每一个选定的领域里,均有一个丹麦籍和中国籍学术带头人,他们将在开发科研日程和教育项目的紧密合作上起领导作用。因丹麦高校之间相互联系,所以鼓励其互相分享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中丹中心大楼将座落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雁栖湖园区,大楼将包括项目管理办公室、会议室、演讲厅、科研人员办公室等。中丹中心学生和工作人员将被允许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公共设施。  
 
  中丹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组成部分,并将根据该机构的总体战略管理规划经营管理。每个选定的科研领域约招收15名博士生。因此,中丹中心共招收75名博士生。另外,每个硕士项目将招收20-30名学生,共招收约200-300名研究生。中丹中心的筹资和运作将依赖于来自丹麦高校联盟、丹麦科技创新部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资金和此类的捐助。

  中丹中心的建立将对研究生院的教育事业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研究生院的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的开展和学术声威的传播。中心的成立将为丹麦和中国科学家、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袁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