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留学潮兴起的幕后故事:访李佩教授和Mary老师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07-13
  • 3213
     【新闻网讯 记者李娇报道】7月10日,持续了多日高温的北京下起了喜人的阵雨,凉爽宜人。这天,100余位校友聚首母校。李佩教授和外籍教师Mary Van de Water也来到了校友会现场与校友们共话当年学习生活中的趣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美国Egenix公司科技总监周泽其以及硅谷的精英们在校友会上向李佩教授和Mary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两位恩师当年到底为学生们做了什么?什么力量让学生们20多年后仍然如此地感激和敬仰她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采访了李佩先生和Mary 女士。事情过去得太久了,许多事情她们需要互相提示才能回忆起来。

    喜欢吃窝头的Mary

    Mary老师1978年第一次来到北京,1981年回到英国,在研究生院度过了三年的时间,而这正是78级学生在校读书的三年。她刚来的时候只给应用语言学的学生们讲课,后来李佩先生请她给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讲英语课,Mary欣然接受。她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教的是A1班。就是在那时候,我学会了如何给自然科学背景的学生们讲英语课。”

    “同学们都喜欢你的课,他们的口语能力提高得很快,后来我又让你教了A2班。”李佩先生补充道。
    “嗯,是这样。可是A2班的学生刚上了两堂课就有怨言了。因为我说话太快,他们跟不上。不过,我坚持我的教学方法,依然说得很快,过了两周他们就适应了。”她记起了当年的事情,很高兴地说。
    “你还记得那个开放英语课吗”李佩先生兴奋地问道。
    “每个周二的晚上,对吗?哈哈,我想起来了。刚才有几个跟我聊天的学生可能就是那个班的,他们的名字我不是很熟悉。”
    李佩先生告诉记者,Mary是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跟许多同学都是很好的朋友。那时,学生食堂吃的不好,外籍教师有自己专门的食堂,但是Mary却经常跟学生换饭票,她到学生食堂跟同学们一起吃。

    Mary哈哈地笑了起来,说:“我很喜欢吃窝头,咬咸菜,还有馒头和米饭,很好吃。”

    “我的学生们真勇敢”

    Mary向现如今已功成名就的学生们望去,意味深长地说:“我能够来这里教书很幸运,我的学生们真勇敢。”那时候,在北京的外国人不可以随便离开北京或者未经政府同意就到老百姓家里做客。她兴奋又神秘地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或者春节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冒着危险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学生们来自祖国各地,因此她到过好多城市,吃过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对于当年的冒险旅行,她至今依然很留恋。

    1980年到香港往美国邮寄学生们的留学申请表时路过昆明,她就住在学生唐一华的家里,跟唐的妻子和孩子住在一起。
    美国留学申请表缘何有200多份?
    当年,Mary手中只有一份,后来如何做到有200份使得每位想留学的学生人手一份呢?对于这件事情,两位老师却没有印象了。
    李佩先生对Mary说:“好像是你拿去复印了200多份吧?”
    “不可能,当时中国还没有复印机呢。我怎么可能拿去复印?”
    “你手抄的吗?”
    “哦,我想起来了,当时我从英国带来了好多复写纸,我是用复写纸一张张地抄了200 多份。”Mary在李佩先生的启发下终于想起了当年的事情。
    “对,你带来的那些复写纸是单面复写的,很清晰。”李佩先生补充道。
    这位身材消瘦的英国人为中国学生做得太多了!

    Mary老师解囊相助

    留学申请表有200多份,为了避免引起麻烦,Mary到香港进行邮寄。
    “我们的学生申请费都交不上,但是学校也接受了。”李佩先生自豪地说。
    “对,有的学生是这样。申请费20美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钱。1981在香港的时候,我把我的工资寄给了我母亲,她帮我换成了美元,代很多学生交了申请费。”Mary老师不经意地回忆了这个情节。
    听到这里,李佩老师感激地望着Mary……“谢谢你!”几秒钟之后李佩先生深情地说。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研究生院的学生们都很争气!”
    在Mary的帮助下,许多学生都开始了美国的学习生活。Mary在欣慰之余也开始担心这些学生太年轻了,会被美国社会所腐蚀。她自己回到美国后,经常邀请同学们到她弟弟家里玩,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她还曾经和一个学生一起到巴黎旅游。在这些接触中,Mary很高兴,因为学生们虽然来到了美国,但是仍然保留着在研究生院时候的优秀品质。他们还想着回到中国,报效祖国。她动情地说:“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研究生院的学生们都很争气!”

    研究生院七八级学生朱学渊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启的留学潮,是中国思想解放历史上一件不可磨灭的大事,特别是Mary Van de Water小姐的贡献,是值得为之树碑立传的;没有她的努力,这个潮流的到来,可能要推迟数年之久。”的确,Mary为中国学子留学美国浪潮的兴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到:“您当时的举动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您有什么感想?”
    Mary平静地说,“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事实上我也没有做什么。没有李佩的支持,我做什么都没有用。我希望中国永远把门打开,当然,也别忘了欧洲。”(完)


    新闻链接李佩教授对上述此事,在7月10日聚会期间,进行了全面阐述。下面文字是根据她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这个自费留学潮,当时我们是走在前面的。那么这个事情当时发起的经过,就是当时有一些学生跟mary说,是不是我们读书读得不好啊,怎么就不给挑上出国呢。Mary就说你们都很好啊,书都念得很好,英文也很好,为什么就不让你们出国呢。后来就是说国家没有那么多钱,不可能一下送那么多人出国。后来他们就说有什么办法我能够出去。Mary就说我倒是有办法,但是呢,我不敢做主。她的办法就是手里有一张可以签到美国留学的申请单,我可以复制了,给大家都填好了,去申请到美国去留学啊。申请3到4个学校,到时候学校接受你们了,你们最多就是花一趟旅费,这个旅费没法省。将来你可以借了钱,以后有了钱再还给人家吗。就是这样说起来以后,有人对我说你能够确定让学生出去留学吗。我说我也拿不准,不知道国家的政策允许不允许。后来我们就去见我们的副院长彭平。彭平说我觉得有道理啊,干嘛什么都要国家送出国呢。而且美国那边有一些学校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博士,这不是好事吗?后来彭平就操作这个事,按照科学院描写的说法呢,是送过来送过去。后来彭平就对我说我来负这个责任。你看呢,我闹学潮的时候呢,在清华大学,因为东北啊,七七事变啊,被国民党政府抓着进了监狱。我在党内整风的时候,我又被共产党抓进了监狱。我最多了不起吧,我再被关一次监狱。你们来作,我来负责。所以这样mary就复印了好多好多申请书,一下发给了200多同学。那个寒假,mary就没有出去玩,她说我跑到香港去发这些信去,要不然在中国邮局他们都到美国留学去,待会来查咱们学校怎么办呢。所以她就跑到香港去把这些信都发了。后来有100多学生都接到了回音,所以当时有好多学生陆陆续续都出国了。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