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创新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交流会小组讨论会侧记

  • 陈欣、贾帆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2-05
  • 314

12月2日,自全国39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统41个研究所的120多位代表齐聚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本次交流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主持会议。上午的会议中,国科大副校长王颖介绍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10项行动计划在一年中的实施进展情况。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8个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单位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

下午,参加会议的高校和研究所分成5个小组,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各个会议室中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中,各小组的成员首先对“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目前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交流经验。然后,大家针对计划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对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出建议。

在第一组的小组讨论中,深圳大学的孙忠梅老师提到:“高水平的教学要以高水平的科研作为支撑”,通过合作,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研究所则开辟了一条选拔、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的新途径。有科研单位的代表指出,“菁英培养”培养成本很高,不能单纯只为了一时的生源,应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看待该计划。2009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开设了 “华罗庚”班,研究所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四年后,第一届华罗庚班里只有4名学生留在了研究所,大部分都选择了出国深造。对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邵欣老师表示,研究所不介意这群学生最终是否留下来,但希望这群学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邵欣说,“虽然他们最后不一定推免到我们这里,但我们希望他们以后无论在哪,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这其中都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在第三组的小组讨论中,有多个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反映,由于教育部的招生名额限制,在执行计划时,时常面临博士生招生指标不足的情况,大家提出,是否可以针对联合培养计划,单独分配博士生招生名额,并且针对该计划分配相应的研究生推免名额。而该计划实施时,教育部并没有拨付相关的经费,这也给计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西安交通大学的代表对于联合培养的模式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指出,当前我国协同育人的计划从机制上应当事先可持续化地合作。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合作模式。比如说美国,不少国家实验室建在有一定实力的大学旁边,由大学对实验室进行管理,而实验室的研究员可以在学校兼职,大学的教授也可以在实验室兼职,这使得科研所和大学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而互动也会十分频繁,这样从机制上,能够鼓励促进两者的合作。

下午四时,总结汇报在国际会议中心大报告厅展开。报告过后,刘桔对总结中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进行了回答。她在回答中指出,人才的培养从更高层次讲,是为了服务于国家。以后国家将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因此在专项资金方面,拨款会越来越少。在高校的本科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而对于计划的实施,各单位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交流会让大家认识到,“合作单位不应计较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不要只看到眼前,拘泥于小节,而要着眼未来,看到长远”。事实上,这不仅是对这项“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期望,亦是对所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期望,甚至,还应当是每一个从事科研、教育事业的人应有的气度。

 

责任编辑:陈欣、贾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