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科院之声】院士委员畅谈科技人才培养

  •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创建于 2007-03-16
  • 1636
     编者按:他们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是科技精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院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有10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1000多位两院院士中,院士当委员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在参政议政的庄严殿堂里,这些德高望重、学术精深的委员们谈“天”说“地”,话和谐,论发展。

    陈佳洱院士:中国得不得诺贝尔奖不是最重要

    “中国得不得诺贝尔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国能不能形成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佳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新在于自由争鸣、自由交流,要理顺竞争和互利共赢的关系,只讲竞争不讲互利共赢,其行不远。关键在政府,政府需要把握这个度。

    在陈佳洱看来,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却在降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科技界一盘棋,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全国建设大局,这也是那个年代能够研制出'两弹一星’的体制环境。当前科技界明显缺乏大局意识,争项目、争资金愈演愈烈,甚至有个别人用项目中的钱为个人谋利益。”

    陈佳洱认为,要提升核心价值理念,没有长期沉淀,做不出大成果。“王选从1974年开始研究激光照排,用了20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奋斗、团队的奋斗以及北京大学的环境,才有成果的出现。我当时也为他的项目到处跑。现在呢?每年大学都有排行榜,这样的环境,大学如何能沉下心搞研究呢?”陈佳洱说。

    “国家已经注意到科学家的待遇问题,但是科学界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陈佳洱表示,有的科学家很有钱,有的却很贫寒,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虽然问题很复杂,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当前的评价体系。

    黄尚廉院士:人才工程不是包装明星

    “二十一世纪最缺什么?人才!”、“你太有才了!”分别是电影《天下无贼》和今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用这两句广为流传的台词,揭了某些“太有才了”人才的“底”。

    “某些单位为了竞争,竟然把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人才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指标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进行包装。”黄尚廉认为,“人才工程”已经有向“人才包装工程”蜕变的趋向。

    “名目繁多的各类人才工程,以绩效为主的考核遴选办法,违反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黄尚廉对现行的“人才工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弥漫着的浮躁之气深表不满,直言把“人才”作为“工程”来培养造就,他实在不敢苟同。

    “我国老一代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业,开创了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等丰功伟绩的。”黄尚廉强调,人才成长是科学而不是“工程”。那种用“工程”的方法,人为地去遴选、包装人才,并冠以这样那样的“人才工程”商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没有用。

    俞汝勤院士:不应以论文排名论英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斥责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呼吁培养良好的道德学风,不应以论文排名论英雄。

    俞汝勤认为,学术不端表现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等。

    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会较大面积出现?俞汝勤坦言,“如果将出论文当成主要目标进行管理,就会本末倒置,出现类似应试教育中无视学生学习知识这一根本目的、将考试得高分作为主要目标,专注于传授考试技巧和猜测试题。这必然将科研或教育引向歧路。”

    “学风与学术不端行为要治本”。俞汝勤建议,改革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与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只是基础道德缺失在科研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其他领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程国栋院士:把幸福指数放在第一位

    “西部省份如果老跟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比GDP、比收入、比待遇,越比人们就越没有信心。事实上,这些指标和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程国栋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幸福指数放在第一位。幸福指数才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标尺。”

    程国栋委员认为,幸福和钱多不一定成正比。他在2005年提交一份构建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去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已经把国民幸福指数正式列为国民统计的一项指标。

    按照程国栋委员的理解,幸福指数既是一个科技概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单纯指人的满足感,有的人有物质满足就感觉很幸福;有的人尽管物质条件差,但从他的精神层面来讲却很满足。幸福指数综合了生活质量、心理因素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

    陈清泉院士:支柱产业振兴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建议,国家尽快确立支柱产业振兴战略为国家重大战略,并制定支柱产业振兴计划,实施支柱产业振兴工程,颁布支柱产业振兴法律,建设国家先进工业体系,力争15年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

    “前苏联和日本都是只用13年时间,就初步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并跻身于世界工业强国之列。前苏联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国家崛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实施了支柱产业振兴工程或振兴计划。”陈清泉院士介绍说。

    陈清泉院士认为,实施振兴支柱产业战略,可考虑经济、科技、人才、国防、政治五个方面的安全。以科技安全为例,由于我国几大支柱产业的主导权都为外方所掌握,我国成千上万亿元科研投入的研究成果,在几大支柱产业都很难得到应用。因此科技自主创新失去重大载体和支撑,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科技进步难以维系,科教兴国战略难以落实。(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