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武汉讲学 寄语研究生坚持科学梦想

  • 小洪山记者团 庞少臣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09-04-20
  • 1904
4月15日下午,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终身教授施一公博士来到武汉,为科苑师生做了题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写作——从结构生物学说起”的报告。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副所长主持了本场报告会。刘建康院士、赵进东院士及百余名研究生参加报告会。
 
施一公教授首先为大家扼要的介绍了结构生物学的含义,然后对结构生物学在基础研究和医药应用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述。结构生物学是通过研究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推测蛋白质分子的功能,从而研究重要生物学事件的分子机理,并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依据。近年来,结构生物学在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推动了新的高效的抗癌药物的开发。
 
施一公教授还重点谈到自己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科学论文时的一些感受。施教授告诉同学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要转变学习观念,从本科阶段的学习知识转变成研究生阶段的创造知识。研究生阶段,不是为了学习技能而学技能,而是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难题的方法。同时,施教授不主张学术上“以和为贵”,而是“和而不同”,要敢于挑战权威。施一公教授还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他还谈到,作为科学家,物质的追求和科学的追求并不矛盾。
 
在如何撰写科研文章方面,施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一是要通过作图理清全文的思路;二是要文章脉络逻辑清晰;三是要通过每天阅读英文报纸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要模仿好文章的句子;最后是写作时要充满热情。
 
施教授的精彩演讲博得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提问与施教授近距离交流。本次讲座由武汉教育基地与水生所联合举办,是水生所2009年创新系列讲座第4讲,也是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40讲。刘建康院士亲自为施一公教授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
 
 
施一公教授简介:
 
施一公,1967年出生,现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开始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短短9年间,他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正教授和讲席教授,并很快成为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施一公教授选择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热点目标之一,2003年,他因在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工作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父母给他取名“一公”,是希望他“一心为公”,而他也一直以此为做人的准则。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他,在个人科研事业最黄金的阶段,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施教授特别关注年轻一代的发展。在他看来,年轻人代表中国的未来,应该有理想,有做大事的胆魄和敬业的态度。施一公教授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到,回到祖国后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而育人在于育心。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庞少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