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泰斗贝时璋安详辞世 享年106岁

  • 学生会 (学生处)
  • 创建于 2009-11-02
  • 964

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科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于10月29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中关村家中安详辞世,享年106岁。 

    贝时璋作为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滨临东海的憩桥镇。祖辈为当地的渔民,父亲曾就职于上海的德商洋行。1915年,12岁时跟随父亲赴外地求学。1921年在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预科毕业,此后赴德国留学,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1928年3月,获得蒂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教,并师从著名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秋回国。1930年受聘于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任教的二十年里,他组织筹建了生物系,开设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他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的许多组织与管理工作。春,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1955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研究员兼所长。1958年起,他兼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培养了众多的教授和研究员。童年,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组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任研究员兼所长,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并为其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次参加国家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他曾多次以科学家或科学组织者身份出访苏联、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尤其1972年在中美关系僵持20余年后,他率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作为友好使者访问了美国。

    贝时璋学识渊博,他的学术兼职也很多。对于自己分担的所有社会工作,他无不奋力完成。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为庆祝贝时璋院士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30周年,表彰先进,鼓励青年,自2009年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设立以贝时璋先生命名的两大奖项——贝时璋奖和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

    作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最高荣誉奖,贝时璋奖主要奖励在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主要用以表彰在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年龄35岁以下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贝时璋一生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知足常乐,对物质要求不高。家中家具、生活用品均显得过于简朴,一件衣服能够连续穿十几年,舍不得扔掉,贝老总是说旧衣服穿惯了,觉得舒服、贴心。他长年拎的一只公文包,式样陈旧,打过补丁,但他包里放的外文资料却是最新的。他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 他不像很多人那样迷信运动,不练功,不吃零食和保健药物。从他家到研究所往返3000多步,他以步当车整整走了40年。近些年他不再往返于两地之间,他在自家室内慢走,每天操练两次自编的活动关节的体操。能够自理的,如穿衣、穿鞋、擦桌扫地、收拾床等都不依赖别人,日常生活坚持自力更生。把做点家务事视作“运动”,当作人生乐趣。对饮食的唯一要求是清淡,有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人人羡慕的温馨和睦的家庭。贝老的夫人程亦明,是他亲密的伴侣和同行,为他营造了一个大后方。1995年,91岁的程亦明与世长辞。从1996年起,贝老便不再去实验室了,在家里工作,算是开始了老年生活。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三小时,主要是研究细胞重建理论。工作是老人最大的乐趣。

     贝时璋院士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博览群书,知识广泛。他一生坚守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人生信念。他以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向我们当代学子诠释了做科研必须保持长久的韧性和毅力,只有心平气和的做研究才能有所作为,只有知足常乐才能不被浮夸之风所累。我们更要记住贝时璋先生对青年一代的寄语“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责任编辑:学生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