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我校校友隆重聚会 追忆不同经历 憧憬同一梦想

  •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05-07-13
  • 6248
     【新闻网讯】筹备近一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校友聚会,7月10日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100余位中科院研究生院校友,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追忆不同的经历,憧憬同一个梦想。

    “昔居陋室,抱清风读书,大使铸魂得真识;今会华都,挟白云抒情,江山养眼满才风。”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颜基义同志为此次聚会题写的对联,描述了今昔对比,岁月变迁。

    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孙勤、隋红建、马石庄等参会。校友会理事长华光老师主持聚会,原党委书记屈忠同志、原党委副书记张学彦同志、原副院长吴塘同志、李佩教授、原党委书记颜基义同志、何铸文老师、孙景才老师,外国专家Mary等专程前来等参加聚会。当日参加聚会的主要是78、79、80级的研究生,82、84、86、89等年级的部分同学也前来参加,其中有15位专程从国外赶来。

  邓勇书记:我们要和校友们共同努力,尽力把学校办好

    党委书记邓勇同志首先转达了正在日本访问的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同志对各位校友和同学的问候;随后就最近几年学校在战略定位、发展规模、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变化和动态向各位校友作了介绍。他说,研究生院于2001年上半年进行了合并组建,是科学院党组对科学院的教育体制一个重大的调整。2003年12月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研究生院,中科院规划在怀柔雁栖湖,原中科院管理干部学院地址,建一个可容纳10000人规模的研究生院的新园区。去年9月底,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就是包含我们各个研究所,所有的在读学生是29163名,全国大概有9.2%的博士、2%的硕士在我们科学院就读。我们现在的招生规模,今年的博士研究生已经突破了5000,是5012,硕士研究生是6204。从办学规模上来讲得到了非常大的突破。从学校的教学上来讲,五年来,我们的课程门数由原来每学年300多门到了986门,估计到下一个学年,课程数可能接近1100门。目前集中教学的同学,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达到了72%,博士研究生各年级加起来总共是2200人,大约是44%。邓勇书记表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和校友们共同的努力,尽力把学校办好,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向“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迈进。

    随后,李佩教授讲到了自费留学潮开启的经过,研究生院创建初期外语教学的艰难,并对学校目前的工作提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孙景才老师讲到学校往昔的故事及对大家的祝福,何铸文老师讲到78级同学在这20多年来的发展状况。

  半份红烧肉和木板房的记忆

    在校友代表讲话和校友自由发言中,大家共同分享了1980年前后,大家在母校期间多彩的人生记忆,师生情、同学情虽然经过岁月多年雕刻,但依然溢于言表。“看着大家的面孔,我想到了1978年。那个时候,我们在食堂吃着窝窝头,红烧肉2毛6大家还嫌贵,大家只打半份1毛3。想想那个时候的艰苦,大家的学习劲头、生活情况的确莫齿难忘。”回忆起昔日的艰苦生活,当时的学生工作负责人孙景才老师说。孙景才老师当时被大家称为“贴心人”,几百个同学,他每一个都可以叫出名字来,后来他也是校友会第一届理事长。

    “我叫李凯,78级的,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在玉泉路的一批人,一个是住在楼底下的一批,一个是住木板房的一批。我是住在木板房里的。”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李凯问大家:“有多少人是住过木板房的?”10余人举手应答。“有多少人在木板房里偷过煤?”只有2人举手,“就我们两偷过煤。不对,肯定不对。因为当时烧火的煤烧不着,必须去偷煤。所以呢,我觉得艰苦生活不见得是件坏事,就是说我们出国做得比较好的,都是经过偷煤的。”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木板房和偷煤的岁月成为大家可贵的人生经历,而正是这种经历,筑就了大家随后成功的人生征程。

    “我姓周,叫周泽其,78级遗传所研究生,我们所共有5个,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回来看你们了,我们想死你们了!”如此“煽情”的开场白,或许只有离别27载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而热烈的掌声,则是对这一开场白的充分肯定。“我们想当年在研究生院艰苦的生活,就是因为这种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们这些人才,我们今天才回得来。”周泽其要数当日穿着最为“正式”的一位了,他现任美国Egenix公司副总裁、科技总监,从美国专程赶来参加聚会。

  “开风气之先的母校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聚会中,大家还谈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是我们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的第一个研究生院,在20世纪80年代开风气之先的母校,无疑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大多数人经历了上山下乡,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放弃努力,并进入研究生院深造无疑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路径。“我是地球学院的潘云唐,78级师资班的,我非常激动,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我是其中一个普通的小水滴。我很怀念我们的那些老领导,因为我们这个师资班就是我们当时的老领导严济慈把它建立起来的。我们那一级有好多佼佼者,如白春礼院长,他年轻有为,43岁就当科学院副院长,44岁就当选院士。我27年前进入研究生院,这是我整个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我叫张韧,是植物所78级的,当年的小老弟。向师兄师姐们问好。”在简短的开场白后,来自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张韧随即问道:“谁是篮球队的?”有数人举手,在分别20多年后,张韧认出了当年自己的球友。“呵呵,见到大家真高兴,大家曾把我们叫做黄埔一期,我觉得我们不负众望,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到研究生院接受培养是我们一生的幸运,这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非常怀念那些时刻。另外我们在研究生院有很多故事,都是有滋有味的。还有,我知道我们800多位同学中有些已经过世了,像我比较好的朋友黄正玉(音),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怀念。有幸我们再聚会。”

    “我是周郁,高能所的,目前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确实特别高兴到这里来。好几件事情在此值得一提,第一件就是我觉得在研究生院这里的时光是我这一生中特别重要的学习时光。每一个能考进研究生院的人都有一个很不平常的经历。我觉得跟这些同学在一起,确实能学到很多新东西。第二点呢就是所上的课特别有帮助,现在我当了老师,觉得当时学的东西特别好。对大家出国可能也是如此。也很怀念大家一起拼搏的日子。”

  “我们是散落在各地的珍珠,母校把我们串成项链” 

    毕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毕业生们,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们在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但没有忘记为母校、为中科院,为自己的祖国做一份贡献。刘嘉麒院士说,“研究生院给了我知识,使我能够成长起来了。现在,我每年每个学期都要到这儿来上课,我愿意把老师们传授给我的知识回报给母校。”

    从美国加州专程赶到学校来参加聚会的徐依协则说,“研究生院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我想起那些在大教室里的同学,我们都叫roommate。我同宿舍有好几十人,所以每当我提起我同宿舍的人,我女儿老说你怎么有那么多同宿舍的人,全美国,全中国都是,那你当时是和多少人在一个屋子里睡觉啊?”会场上响起会心的笑声。

    “我是84年出国到美国去的,21年了,这21年的风风雨雨,这么多坎坷也都走过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年龄50岁左右,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正是我们干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知识可以带回给我们的祖国,比如说我们跟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都有许多合作项目。现在我想不仅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且可以把我们的很多东西介绍出去。为什么我们只能带进来,不能带出去呢。” 周泽其博士西装革履,极为动情地说,“我们研究生院作为一个团体,有人打了个比方,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是散落在各地的珍珠,现在我们都是研究生院的人,就有这么一条线把我们穿在了一起,成为了一条珍珠项链,才是无价之宝,我们要work together,我们要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现在我们回来,听从我们的老师、听从我们的母校的召唤,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献出我们的知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母校,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探寻“78级之本”

    还有位儒雅的校友谈起了“78级之本”问题——他就是田大鹏,澳大利亚的大学教授,计算所78级研究生,也是此次聚会的发起者。田大鹏的发言意味深长,“这一生最值得怀念的,除了我们的食堂、我们吃完晚饭去抢书桌的场景之外,我觉得还有居住在一个楼里面的师长、同学,他们都很杰出。这一点,在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走了以后才有体会。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我们 '78级之本’的问题,这么多人为什么聚集到一块。大家仔细想一下啊,当时文革的时候,大家都不读书。”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国内创办研究生院之先河,汇聚全国各行各业英才, “我们也不是说有什么远见,就是做了一些大家当时尚没有做的事情,这个是我们78级之本。我觉得我们78级还有研究生院要抓住这个本,用我们的潜意识做一些大家没有作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田大鹏对“78级之本”的阐释,或许和我们今天对创新的阐释有接近之处,但是在心灵的深处,或许还关乎人生与价值的深切关怀。

    聚会间,隋红建副院长就建立校史馆事宜向校友们发出倡议,希望大家把当年珍藏的校史文物留下来,把那段记忆写下来;马石庄副院长在一首散文诗之后,通报了学校英文名称的变化;校友会副理事长韩光熙给了大家一个“任务”:每个人联系10个人,把它反馈给校友会。最后,在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中,结束了上午的聚会。下午,校友们参观了中关村教学园区。


    歌声激扬,情谊浓厚。熟悉的歌声过后,大家匆忙中分赴各地。和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们一样,他们将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和社会乃至全球之间联系的动力和网络,他们传承着中科院的精神,开拓着科学的疆界,在其他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在新的时代,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校友们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当然,母校也需要从更高的立意上给校友们传递学校创新发展的资讯、搭建校友们沟通交流的平台、创设校友们回报母校的渠道,给校友们以家的温情,给校友们持续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