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藏在了哪里——张佐文畅谈外语传媒与人生

  • 文/郭霞丽 图/朱忠鹏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11-26
  • 515

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藏在了哪里?为什么知道那么多的单词和语法,却还是不能自如地用英语和国外人交流?面对这些难题,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张佐文在明德讲堂上,以“外语传媒与人生”为题,分别从语言的产出、语义概念的形成和社会背景差异三个方面予以了解答。

语言的产出包括说和写。张佐文教授特别强调,要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一定要练习自己的发音,向标准化不断靠近。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虽然不会读不会写,但是通过父母的口耳相传,我们慢慢掌握了说的能力,从而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可见,说作为一种语言的习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佐文教授介绍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每天都会上早自习,读一些外文期刊、散文并且进行背诵。同学们之间也会相互帮助,对不正确的发音进行纠正和提高。”

写作为语言产出的另一部分,常常困扰着中国学生。因为大多数同学反映自己的英文论文总是写的一塌糊涂,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对此,张佐文教授解释说:“中国的写作思维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诗词,中国文化强调隐晦、虚无,而国外的写作思维强调逻辑性和词义之间的连接。”举例来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似答非答的回应总会让不解的外国人抓狂。相反,外国人的写作方式是根据文章脉络层层展开的,前后会通过词义之间的连接,比如上下位关系,近义词、反义词来形成一种前后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习得了不同的语言,也就习得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以海参为例,中国学生知道那是一种深海产品,而外国学生知道海参是海里的长的像黄瓜的生物,所以海参的英文单词是sea cucumber。何为语义?就是认识世界所形成的概念。我们中国学生有中国特色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国外又有国外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世界观、方法论不同,自然很难交流。张佐文教授强调:“为了形成英语思维,首先要多和外国人交流,了解他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其次要勤查字典,注意不是汉英字典,而是英英字典,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单词的意思。”

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张佐文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如果被通知去南大听讲座,南京的学生会去南京大学听讲座,而天津的同学会去南开大学听讲座。由此可见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储备,不同的社会背景自然会造成理解的偏差。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了解国外的文化也是很有必要的。

整场讲座张佐文教授都用英文解说,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并不时进行互动。最后,针对论文去主观化的一些问题,张佐文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

 

热情洋溢的李佐文教授
在场同学进行提问
责任编辑:文/郭霞丽 图/朱忠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