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站在“世界屋脊”上的科学家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04-29
-
3107
【新闻网讯 记者李峥27日报道】1961年开始领导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先后几十次深入青藏高原考察,主持编著被誉为“青藏高原自然百科全书”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等四十几部专著,以“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组织50多个专业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他就是著名的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专家——孙鸿烈。
4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如期而至。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此次报告会的一大热点。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做了题为“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精彩演讲。
73岁的孙鸿烈院士,是著名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专家、我国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在孙院士演讲开始的前一个小时,记者采访了这位考察“世界屋脊”的科学家。
青藏高原——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雪域高原,人类对它从凝望到探索,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通过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系统分析、解构它的形成、演化、环境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这是源于30多年来我国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不间断的科学探究,他们智慧的结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积淀、凝练。
从60年代起,孙院士先后几十次踏上“世界屋脊”,深入高原考察,领导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73年那次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青藏考察,野外工作做了四年,到76年,当时参加的人数达到了几百人。”当他回顾起当年的科考情景时,脸上显现出了飞扬的神采,丝毫察觉不出眼前这位笑意盈盈的老者已是年近古稀。
“我们以前对青藏知道的也很少,比如青藏的土壤、地质构造、特有的动植物等等,野外工作以后我们就开始总结,出了34部书,到现在大概已经有40多部了。”孙院士比划的有几米厚的书正是他主持编著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专著,青藏科学考察的发现和成果全部收录在其中。
这是一套享有“记述青藏高原自然的百科全书”美誉的学术专著,它撩起了笼罩着青藏的神秘面纱。不仅是科学家,普通公众对青藏也格外关注,“会不会考虑编写关于这套专著的科普读本,让人们能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青藏?”记者的话音刚落,孙院士紧接着说:“这个真是很抱歉,我们编这套书的时候确实还没想到,当时就想着在学术界用就行了。但科普是很重要的,我们中间很多参加青藏研究的科学家在不同场合都做了科普的报告和讲演。”
谈起科普,记者注意到孙院士更多的是从公众角度来思考,“特别是环境问题,如果光靠科学家和政府部门,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还是多做科普吧,这是很重要的措施。”继而“公众参与”又成了他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们还要组织活动吸引公众参与,让公众参与到其中。比方说还以青藏为例,共青团就组织过到青藏的活动,这都是很好的公众参与形式。”
侃侃而谈的孙院士,思路敏捷而清晰,时而显现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智慧之光,时而表达科学家多做科普的责任,更不忘呼吁提升公众意识要从小培养。“我觉得现在小学、中学的教材和教学中都应该加强环境这方面的教育。我小的时候这种东西是完全没有的,恐怕也是无从想象的。但是现在要从小培养这种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作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无疑是为了认识自然、探索规律,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与压力并重的科学家,他所做的科研还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建议。“当初研究冻土的时候还没有修铁路这回事,青藏是冻土地区,这个研究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探索自然的规律。后来修青藏铁路,成了宝贵的财富,要是没有那个冻土研究,青藏铁路的修建还真是个麻烦。”
在厚重的研究专著之外,近几年孙院士和许多的科学家一起,放下手头的工作,多次深入青藏做了一系列针对农牧业结构调整、铁路修建后西藏的发展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对于一个年迈的老人而言,非亲历我们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苦。而正是科学家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毅的品格把一次次深入实践的调查转换成一份份沉甸甸的帮助青藏发展建设的咨询报告。“既然院士要为国家提供高级咨询,我们提交这些报告就是希望国务院多给西藏支持”。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七旬老人对青藏的发展建设仍旧念念不忘?
“我是西藏自治区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啊”,精神抖擞的像学生刚受到老师表扬一般的神情从老人的脸上流露出来。“青藏地区的政府部门做规划和决策的时候都会听取我们的意见,或者是组织专项研究。我想这也是作为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所在吧。”
时间在谈话中很快的过去了,在采访结束后记者目送着孙院士走出休息室,走进报告厅,讲台上的他从容淡定,将一个个新的科学理念、新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