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施一公教授访谈录

  • 小洪山记者团 陈联国 邵玲 钟健翔 曹亮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09-05-05
  • 4434
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华大学教授 施一公
 
 
九十年前,在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拯中华民族于危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里,无数的仁人志士、无数的爱国青年慷慨激昂,毅然投身。他们振臂高呼,希望自己的喉咙能够唤醒沉睡的人们;他们孤独求索,希望寻找到一条民族的复兴之路;他们以身作则,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感召周围的同胞团结奋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爱国是每个人内心最朴素的情怀。于是,一个人变成了一批人,一批人聚成了一群人,渐渐地,整个社会都沸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畅所欲言、自由争辩、旁征博引、西学东渐,激辩淘涤了沉疴旧病,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升华,而那条指引民族走出迷雾的光明之路也已经渐渐铺就。
 
这就是“五四运动”。弹指间,沧海变桑田,一个世纪倏忽而过。九十是一个小数字,九十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昔日的华发早已染满风霜,高耸的画栋雕楼也斑驳了光影。然而,先贤的高呼透过历史的隧道依然振聋发聩。海外学成的游子被胸腔内燃烧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祖国的怀抱,融入国家建设的洪流。他们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强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施一公如是说。
 
作为新一代海外归国人才的代表和榜样,那时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的施一公放弃了普林斯顿为他提供的配置一流的实验室,放弃了充裕的科研资金,放弃了那座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那片1英亩的花园,抛却了已经熟悉的、舒适的科研生活环境,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辞职回到了母校清华,在海外华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回国后的他积极奔走,传播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希望以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引导一批青年学子,让他们以天下事为己任。
 
矍铄的精神状态、多彩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处世哲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体,构成了健谈诙谐、笑容可掬的施一公。怀揣着对行业翘楚的尊敬和一丝好奇,我们在林荫漫地、蝶影花香的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对施一公教授的采访。
 
追忆大学时代    责任高于兴趣
 
虽然对生物不感兴趣,却阴差阳错地报考了生物系,而且年年拿年级第一;虽然对长跑没有天赋,却抱着不当老末的信念,寒暑不断地坚持练习,最后800米和1500米都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在现在看来算是比较离奇的事情了,可是施一公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个人觉得责任和义务高于兴趣的结果。正因为觉得责任义务高于兴趣,才不会因为不感兴趣而放弃努力,才会受责任义务的趋使坚持不懈的学习知识、练习长跑,最终取得那么好成绩。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施一公的大学生活也感到彷徨无措。因为觉得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就放弃了擅长的数学物理,报考了不怎么感兴趣的生物专业。这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很苦恼,可是施一公并没有因为苦恼就放弃了学习,给自己找理由、找退路,而是好好地把握住了在清华学习的难得的机会,认真地学习生物专业的课程。同样地,对于当初并不擅长的长跑,施一公自认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自己的体格也不适合这一方面。但是由于性格上以责任义务为重,把兴趣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才会坚持锻炼,最终在长跑和竞走运动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还入选了清华的竞走校队。
 
留恋于大学生活,尽管彷徨,尽管普通,尽管在社会变革非常快的80年代无法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可是施一公却凭着胸中的一口气,秉持那份责任和义务,脚踏实地地把一件件眼前的事情做好,积少成多,量变最终转变成质变,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在美国,其分子制药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大于航天、汽车等行业,是美国最大的产业,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条为生物专业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它们的职工也大都来自生命科学专业。强烈的对比折射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局限。同样地,如果以SCI文章发行数作为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大学的科研水平,中国也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学科构架失衡、科研环境和科研投入问题等不利因素导致了中国的人才流失,这都是需要深刻惊醒,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
 
普林斯顿大学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资金丰裕,是世界上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忆起刚开始时的科研生活,施一公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些方面并不一样:“我不会受兴趣的驱使,不会因为不感兴趣就不去做。相反地,出于社会责任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没有考虑清楚下一步要具体怎么走的时候,我会尽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人总是把兴趣看的很高,但是如果把兴趣当成职业来做的话,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一定会觉得没劲的。”
 
 知足常乐是中国人的一条人生信条,告诫人们不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欲壑难填”,要知道满足。可是施一公却认为知足常乐乃是科学的大敌,在学术上是永远不可取的。因为它会消磨人的斗志。“当你有了温暖的小家的时候,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当看到冲突的时候,当你不愿再为这些事情奔走的时候,当你变得冷漠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初衷,不要放弃理想,不要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国家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会对你们的召唤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满足现状,要掌握一定技术才行。”施一公很佩服切·格瓦拉,被他追求理想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并且鼓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放弃对社会的责任。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是施一公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希望学生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秉持个性,有心气、有脾气;在学术上的不同看法要勇于提出来,本着科学的精神,相互争鸣,百家齐放,切莫和为贵、德为先,一团和气,同时要立大志,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论,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
 
拳拳父爱   若水柔情
 
每次谈到家庭,施一公语调都会变得很柔和,眼神、表情、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家庭的无比眷恋。可是家庭和事业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为了能够多孝敬一下年老的母亲,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施一公只能尽量追求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以便都能够顾全。这也似乎成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不管在哪,怀里总是揣着孩子的照片;每天睡觉前,都会给孩子讲故事;想到和孩子聚少离多,不能够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不能够好好教育孩子,心里充满了歉疚;想起正在治病的孩子时,低沉的语调显露出心里的那份担忧和不安·······这一件件的小事,无不浸透着施一公教授对孩子的挚爱深情。孩子是父母的骄傲。每当父母谈到自己的孩子,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儿是无法掩饰的。希望施教授能够早日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日子。
 
“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没有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回国后的施一公努力奉行着自己的爱国誓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打动周围的一个个人,为国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贡献着点点滴滴的力量,就像注入中国教育界的一股清流,自然洒脱、个性不羁,激发起人们的奋斗热情,鼓舞人们重新奋起去为理想而拼搏,使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心里还装着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以天下事为己任,必将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陈联国 邵玲 钟健翔 曹亮

相关链接